[发明专利]煤矿的立井信号系统及应急信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8530.1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5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昂兵;苏国民;郝焕明;李殿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9/06 | 分类号: | B66B19/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丁瑞瑞 |
地址: | 23200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立井 信号系统 应急 信号 装置 | ||
一种煤矿的立井信号系统,包括正常的信号装置及应急信号装置,应急信号装置包括车房钥匙开关、井口钥匙开关、中间继电器K1、K2、按钮SB1、SB2、SB3;其中,车房钥匙开关、井口钥匙开关串联后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接按钮SB1,SB1为停止按钮,SB1的另一端接两路:第一路控制支路包括SB2的常开点、SB3的常闭点、继电器K1线圈、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第二路控制支路包括SB2的常闭点、SB3的常开点、继电器K2线圈、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井下失电时启动应急信号装置,通过第一路控制支路传送罐笼上提信号,通过第二路控制支路发出罐笼下放信号。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应急信号装置。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上井口加入备用信号装置,成本非常低,能取得很大的安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用信号控制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立井信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经常发生立井信号系统在井下供电不正常的情况下,下井口信号操作台无法发出信号,影响罐笼运行,也即罐笼无法安全上提或下放,维修人员无法乘坐罐笼下井维修,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倘若井下跳电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跳电,人员不能迅速从井下升上来,也严重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如果紧急情况将信号选择简易模式运行,速度较慢只有0.5m/s,而且简易模式下监控PLC保护被甩掉,安全性不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备用信号装置的煤矿立井信号系统,人员可以在应急情况下使用上井口备用信号,使罐笼正常接收信号后运转。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立井信号系统,包括正常的信号装置,还包括应急信号装置,所述应急信号装置包括车房钥匙开关、井口钥匙开关、中间继电器K1、中间继电器K2、按钮SB1、信号按钮SB2、信号按钮SB3;
其中,车房钥匙开关、井口钥匙开关串联后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接按钮SB1,按钮SB1为使整个信号装置停止工作的按钮,按钮SB1的另一端接两路控制支路:
第一路控制支路包括按钮SB2的常开点、按钮SB3的常闭点、继电器K1线圈、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
第二路控制支路包括按钮SB2的常闭点、按钮SB3的常开点、继电器K2线圈、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
按钮SB1的另一端连接按钮SB2的常开点的一端以及常闭点的一端,SB2的常开点的另一端接按钮SB3的常闭点的一端,SB2的常闭点的另一端接按钮SB3的常开点的一端,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并联在按钮SB2常开点的两端,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并联在按钮SB3常开点的两端,按钮SB3的常闭点的另一端接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接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的一端,按钮SB3的常开点的另一端接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端接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的一端,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的另一端以及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的另一端连接罐笼升降控制单元;
当井下失电,正常的信号装置无法正常工作时,在车房操作台和上井口操作台将车房钥匙开关、井口钥匙开关同时打到闭合位置,启动应急信号装置,上井口操作台直接通过第一路控制支路传送罐笼上提信号,通过第二路控制支路发出罐笼下放信号。
启动应急信号装置的具体步骤为:
将车房钥匙开关、井口钥匙开关同时打到闭合位置;
按下按钮SB2,继电器K1线圈得电,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打开,则第一路控制支路导通,第二路控制支路断开,即传送上提信号;
按下按钮SB1信号停止;
按下按钮SB3,继电器K2线圈得电,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打开,则第二路控制支路导通,第一路控制支路断开,即传送下放信号。
所述车房钥匙开关安装在提升机车房操作台,井口钥匙开关安装在上井口操作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85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