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695845.0 | 申请日: | 2017-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2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洲;曹广雷;魏国祯;于慧;王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4/02 | 分类号: | B62D24/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地面载荷对车身的冲击,需要将车身通过悬置和车架相连,再由车架与悬架系统连接。以使得地面通过悬架系统传递过来的冲击,先传递给刚度和强度更大的车架,经过车架和车身悬置的缓冲,在传递到车身上,以缓和车身冲击,保护车身的完好。
但现有技术中的悬置结构,结构强度较低,容易使得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用以实现提高车身与车架之间的结构连接强度,防止连接失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
衬套管;
车架连接件,所述车架连接件与所述衬套管固定连接;
车身连接件,所述车身连接件通过一车身螺栓与所述衬套管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车身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车身连接件和所述衬套管后与一螺母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衬套管包括:
外套管;
内套管,插设于所述外套管内部,且所述内套管的一端部分外露于所述外套管上远离所述车身螺栓的一侧端面;
硫化橡胶层,填充于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套管之间;其中,
所述车架连接件与所述外套管固定连接,所述车身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车身连接件和所述内套管后部分外露于所述内套管上远离所述车身螺栓的一侧端面。
优选地,所述外套管包括:
外套管本体,所述内套管插设于所述外套管本体内;
第一垫片,套设于所述外套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车身螺栓的螺栓头的一侧,所述车架连接件套设于所述外套管本体上,且所述车架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垫片固定连接;
第二垫片,套设于所述外套管本体上靠近所述车身螺栓的螺栓头的一侧,所述车身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垫片和所述车身螺栓的螺栓头之间;其中,
所述第二垫片上与所述车身螺栓的螺栓头相对的一侧端面、所述内套管上与所述车身螺栓的螺栓头相对的一侧端面和所述外套管本体上与所述车身螺栓的螺栓头相对的一侧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车身螺栓包括:
螺栓头;
螺栓杆,与所述螺栓头连接,且所述螺栓杆上套设有至少一个环状凸起;
其中,在所述螺栓杆插设于所述内套管内时,所述环状凸起与所述内套管之间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螺栓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螺栓杆、第二螺栓杆和第三螺栓杆;其中,
所述第一螺栓杆与所述螺栓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栓杆的直径和所述第三螺栓杆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二螺栓杆的直径,所述环状凸起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栓杆上,所述车身连接件位于所述环状凸起和所述螺栓头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栓杆上还套设有一第三垫片,所述第三垫片与所述螺栓头贴合设置,所述车身连接件位于所述环状凸起和所述第三垫片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外套管本体之间相焊接,且所述第一垫片和外套管本体之间焊接形成一第一焊缝,所述第一焊缝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垫片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垫片与所述外套管本体之间相焊接,且所述第二垫片和外套管本体之间焊接形成一第二焊缝,所述第二焊缝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垫片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内套管外露于所述外套管的长度为15mm。
优选地,所述外套管的内径为对所述外套管进行缩径处理后值为第一值的第一直径,所述内套管的外径为对所述内套管进行扩径处理后值为第二值的第二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实现了车架与车身之间的柔性连接,同时,提高了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连接失效,节省了结构的原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衬套管、车身螺栓和螺母的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衬套管、车身螺栓和螺母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衬套管、车身螺栓和螺母与车架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衬套管、车身螺栓与车架连接件和车身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58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