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氦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2760.7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5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5/08 | 分类号: | F01K25/08;F01K23/10;F01K11/02;F01D15/10;F25B27/02;F25B2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氦气 蒸汽 联合 循环 热电 三联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氦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及方法,包括蒸汽轮机高中压缸、蒸汽轮机低压缸、蒸汽轮发电机、凝汽器、除氧器、溴化锂双效式制冷机组、热网换热器、反应堆、氦‑氦换热器、氦气轮机、氦气轮发电机、蒸汽发生器及氦‑水换热器,该系统及方法能够基于反应堆实现热电冷的联合供给,并且成本低,污染较少,同时能够实现热电冷的灵活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及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氦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是一种将发电、供热和制冷过程综合为一体的多联产系统。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具有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和实现能源多样化供给的优势,在国内外已得到了普遍推广。根据能量供应模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锅炉-蒸汽轮机热电冷联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和内燃机热电冷联产。就目前国内热电冷联供技术发展情况而言,热电冷联供技术主要集中于中、大型热电厂的改造项目,即由原来单一供电改造为发电、供热、制冷的一体化项目,此类项目的特点为:以发电为主,供热和制冷为辅。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的热电冷联供系统,国内受制于目前的电力结构体系,在热电冷三种能源输出的协调匹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情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以上所述以煤或天然气作为输入能源的三种热电冷联供系统,前者对大气污染较严重,后者虽具有清洁燃烧和效率较高的优点,但我国天然气资源有限,能源利用成本较高。
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反应堆,该项发电技术已列入我国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高温气冷堆具有输出热量高(800-1000℃)、发电效率高、固有安全性的特点。其热电转换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冷却堆芯的氦气直接推动氦气轮机发电,采用氦气布雷顿循环,转换效率可达到45%左右;另一种是将一回路高温氦气与二回路给水进行热交换,产生过热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转换效率可达到42%左右。鉴于高温气冷堆具备以上特点,将其应用于热电冷联供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氦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及方法能够基于反应堆实现热电冷的联合供给,并且成本低,污染较少,同时能够实现热电冷的灵活匹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氦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包括蒸汽轮机高中压缸、蒸汽轮机低压缸、蒸汽轮发电机、凝汽器、除氧器、溴化锂双效式制冷机组、热网换热器、反应堆、氦-氦换热器、氦气轮机、氦气轮发电机、蒸汽发生器及氦-水换热器;
反应堆的出口与氦-氦换热器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氦-氦换热器的放热侧出口与反应堆的入口相连通;
氦-氦换热器的吸热侧出口与氦气轮机的入口相连通,氦气轮机与氦气轮发电机同轴布置,氦气轮机的出口依次经蒸汽发生器的放热侧及氦-水换热器的放热侧与氦-氦换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蒸汽发生器的吸热侧出口与蒸汽轮机高中压缸的蒸汽入口相连通,蒸汽轮机高中压缸的蒸汽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蒸汽轮机低压缸的蒸汽入口相连通,另一路与溴化锂双效式制冷机组及热网换热器相连通,蒸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出口依次经凝汽器及除氧器与氦-水换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氦-水换热器的吸热侧出口与蒸汽发生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蒸汽轮机高中压缸、蒸汽轮机低压缸及蒸汽轮发电机同轴布置。
凝汽器与除氧器之间通过凝结水泵相连通。
除氧器通过主给水泵与氦-水换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氦-水换热器的放热侧出口经压气机与氦-氦换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氦-氦换热器的放热侧出口经主氦风机与反应堆的入口相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氦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27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底盘附件安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AGV运送的多功能移动式工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