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率农杆菌介导大豆根毛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2347.0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5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邢邯;黄颜众;轩慧冬;郭娜;黄鹭;王海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杜静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率 杆菌 大豆 根毛 转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效率农杆菌介导大豆根毛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得携带目的基因的发根农杆菌菌苔,利用液体共培养培养基悬浮菌苔,调节OD600值在0.6~1.0;2)将在萌发培养基中萌发的大豆种子沿种脐剖开获得半种子,将半种子放入步骤1)制备的含有悬浮菌苔的液体共培养培养基中,侵染15~30min;3)步骤2)侵染后的半种子布于空培养容器中,23~25℃黑暗共培养3~5天;4)步骤3)共培养后的半种子切去根部,布于培养基中,23~25℃黑暗培养,长出根后,选取长度为4~6cm的阳性根切下单独培养。本发明所述方法操作时间短,简单高效,发根率高,阳性率高;且外植体不容易被农杆菌和其他杂菌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农杆菌介导大豆根毛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am rhiz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细菌,能够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植物被发根农杆菌侵染后会产生许多生长迅速的不定根,称为毛状根或发状根[4]。发根农杆菌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通过植物伤口感染,其T-DNA随机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与宿主细胞的基因共同表达,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1]。
早在1907年Smith和Townsend发现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能诱导植物形成毛状根(hairyroot),1934年Hildebrand在对苹果树的研究中再次阐述了该现象[2]。对发根农杆菌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研究应追溯到1982年Chilton报道在发根农杆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在感染部位上或附近能产生大量副产物——发状根[3]。这种发状根又称毛状根,毛状根是由发根农杆菌含有的Ri(root inducing)质粒引起的[5]。自从Ri质粒被人们发现并认识以来,它已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品种改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植物栽培等领域,显示出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野生型发根农杆菌K599是由澳大利亚学者Allen Kerr从土壤中分离而得[5],Savka M A等和Cho H J等用9个起源于美国的大豆基因型和1个起源于我国的野生大豆基因型(Peking)作为材料,研究发现K599能有效地诱导大豆离体子叶生根[6]。
目前,发根农杆菌侵染大豆的的方法分为针刺注射法和子叶侵染法。但上述方法操作繁琐,容易被农杆菌及其他杂菌污染,而且假阳性率高。其中,针刺注射法是利用注射器将侵染菌液注射入生长一周左右大豆子叶、茎等部位。该方法发根数量较少,假阳性较高,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子叶侵染法是将生长一周左右的无菌苗子叶切下,并在子叶背部做物理切伤,并与菌液共培养。该方法操作繁琐,容易被农杆菌及其他杂菌污染。
因此,寻找一种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规模化进行转化大豆工作,且操作要求低、转化效率高的转化方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CHILTON M D,EPFER D A,PETIT A,et a1.Agrobacterium rhizogenesinserts T-DNA into the genomes of the host plant root cell[J].Nature,1982,295:432.
[2]GEORGIEV V.Improved procedure for nucleus extraction for DNAmeasurements by flow cytometry of red beet(Beta vulgaris L.)hairy roots[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9,107:439 4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23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作为宿主在表达贝伐抗体中的应用
- 下一篇:杀虫蛋白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