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6752.1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3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宏;张宁海;万鹏飞;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35/02 | 分类号: | C10G35/02;C10G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胡茵梦 |
地址: | 441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炉本体 加热炉 蜂窝 储热室 对流室 辐射管 燃烧器 空气循环系统 送风通道 引风通道 重整反应 双层壁 炼油 气流单向阀 安全性能 均匀受热 燃料循环 箱式结构 原料介质 受热 蜂窝状 内层壁 燃烧口 夹层 壁围 空腔 对流 体内 燃料 室内 外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包括:加热炉本体,其为双层壁的箱式结构,包括储热室,所述储热室为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双层壁构成的夹层;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内层壁上,并且所述燃烧器的燃烧口设置有气流单向阀;蜂窝对流室,所述蜂窝对流室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内层壁围成的空腔内,所述蜂窝对流室内设置有多个横截面为蜂窝状的辐射管;空气循环系统,所述空气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外部,包括送风通道和引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连接储热室,所述引风通道连接蜂窝对流室。能够增加辐射管受热面积,使辐射管内的原料介质均匀受热,安全性能高,将燃料循环利用,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
背景技术
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是石油化工领域常见的二次加工设备之一,通常包括燃烧机构、管排式辐射机构和通风系统,将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传递给管排内被加热介质,使介质达到一定的反应温度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得到产物,重整反应的介质原料一般为石油初级产品石脑油,得到产物烯烃、芳烃或高辛烷值汽油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管排内的原料介质受热均匀,同时使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利用达到最大效率,是化工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由此可见,开发一种安全性能高,不仅能够高效利用燃料热能,同时能够均匀加热原料介质的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其安全性能高,不仅能够增加传热面积,均匀加热原料介质,而且能够高效利用燃料热能。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炼油用重整反应加热炉,包括:
加热炉本体,其为双层壁的箱式结构,包括储热室,所述储热室为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双层壁构成的夹层。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内层壁上,并且所述燃烧器的燃烧口设置有气流单向阀,所述气流单向阀垂直于所述内层壁并对称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周围。
蜂窝对流室,所述蜂窝对流室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内层壁围成的空腔内,所述蜂窝对流室内设置有多个横截面为蜂窝状的辐射管,所述辐射管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平行排列。
空气循环系统,所述空气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外部,包括送风通道和引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连接储热室,所述引风通道连接蜂窝对流室。
优选的是,还包括燃气管道,所述燃气管道设置在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双层壁夹层内,与所述燃烧器连通,并且所述燃气管道在加热炉本体外部管道段设置有阀门。
优选的是,所述送风通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送风通道的入风口,所述入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纱网,并且沿所述入风口的圆周设有凹槽,还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匹配的可拆卸圆箍,所述圆箍将过滤纱网固定在入风口处。
优选的是,所述送风通道内还设置有高温空气预热器,所述高温空气预热器为上下连通的管排式结构,所述管排内和管排之间均设置有气流单向阀。
优选的是,所述引风通道与送风通道的交汇处设置有烟气排出管,并且在所述引风通道、送风通道和烟气排出管三者交汇处设置有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下端通过滚轴铰接固定在所述烟气排出管壁下方,并可沿所述滚轴切换竖直和水平方向。
优选的是,所述烟气排出管道内还设置有余热回收系统,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与所述烟气排出管壁贴合固定,并且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内设置有螺旋状吸热器,所述螺旋状吸热器外壁与所述烟气排出管壁相切并固定设置,并且所述螺旋状吸热器内壁涂有吸热膜层。
优选的是,所述引风通道与蜂窝对流室通过加热炉本体的内层壁的顶部连通,并且在连接处设置有气流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6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