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火线圈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84222.3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2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曹仙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新大正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0 | 分类号: | H01F41/00;H01F38/12;F02P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上义众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5 | 代理人: | 谭勇 |
地址: | 402269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 线圈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点火线圈制造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火线圈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船外机的点火装置中,由于长期在水面上工作,导致器工作的环境潮湿,且在露天的环境中,下雨时,水分更多,现有的点火线圈防水防潮方式为,点火线圈进行浸漆处理,浸漆工艺存在着绝缘漆本身绝缘性能低、浸入性差、最高使用温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点火线圈制造方法,工艺简单,且制造出的点火线圈防潮性能好、耐击穿电压高压60KV以上、用本发明工艺处理后能让线圈、铁芯、外壳成为一个整体,彻底解决因为实际工况使用中因震动而产生线圈和铁芯整体松动而引起线的铜线磨损和断裂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点火线圈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绕制线圈,
将导线绕制在铁芯上形成线圈;
S2,装配,
将线圈装配入壳形成点火线圈本体,且对点火线圈本体进行预加热;
S3,灌封,
选取环氧树脂AB胶为灌封料,对灌封料进行真空脱泡,将脱泡后的灌封料注入到壳内;
S4,固化,
对灌封好的点火线圈本体进行烘干,然后自然冷却;
对点火线圈本体的烘干过程包括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以70℃~80℃加热2小时;
第二阶段:以95℃~100℃加热6小时以上。
进一步限定,S2中对点火线圈本体进行预加热的具体步骤为:
对点火线圈进行90℃±10℃烘烤1小时以上。
进一步限定,S3具体为:
将环氧树脂AB胶分别进行预热,然后混合进行搅拌发泡,其中具体发泡条件为:
发泡温度:70℃~80℃;
脱泡时间≥1小时;
脱泡真空度≤-0.095MPa。
进一步限定,待料桶真空度≤-0.095MPa后,搅拌脱泡时间大于0.5h进行灌封。
进一步限定,S3中灌封的条件为:
灌封料使用期:≤3.5h;
料筒压力:≤0.3MPa;
灌封室温度:25℃~60℃;
灌封室真空度:≤0.07MPa;
灌封高度:灌封料液面高于铁芯2~3mm。
进一步限定,经过所述S3灌封步骤后,还包括二次灌封步骤,二次灌封的液面高度低于壳的边沿1mm~1.5mm。
进一步限定,在进行S4的固化之前,检查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用酒精喷雾喷洒在环氧液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制造方法通过升温固化的方式,让环氧树脂能够充分的填充到各个间隙内,能够达到更好的密封防潮的效果;
2、通过对点火线圈本体进行预热,使得间隙被填充时,环氧树脂可以更好的和点火线圈本体进行贴合,避免冷热断层的现象;
3、通过二次灌封让线圈和铁芯在壳内可以更多的被包裹,增加了包裹厚度,防潮性能提升;
4、通过酒精喷雾来消除气泡,避免了环氧树脂固化时产生裂隙或者气孔,提升表面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点火线圈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和点火线圈本体匹配的壳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一种点火线圈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绕制线圈,
将导线绕制在铁芯上形成线圈;
S2,装配,
将线圈装配入壳形成点火线圈本体,且对点火线圈本体进行预加热;
对点火线圈本体进行预加热的具体为:
对点火线圈本体进行90℃±10℃烘烤1小时以上。
S3,灌封,
选取环氧树脂AB胶为灌封料,将环氧树脂AB胶分别进行预热,然后以重量份4:1的比例混合进行搅拌脱泡,其中具体脱泡条件为:
脱泡温度:70℃~80℃;
脱泡时间≥1小时;
脱泡真空度≤-0.095MPa。
且在待料桶真空度≤-0.095MPa后,搅拌脱泡时间大于0.5h进行灌封,即将脱泡后的灌封料注入到壳内。
其中灌封的条件为:
灌封料使用期:≤3.5h;
料筒压力:≤0.3MPa;
灌封室温度:25℃~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新大正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新大正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42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