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内停车场车辆诱导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78499.5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0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岑跃峰;张宇来;岑岗;程志刚;马伟锋;孙晓勇;王建芬;周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停车场 车辆 诱导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场的车辆诱导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室内停车场的车辆诱导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以及城市规划的滞后,城市中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在城市办公、消费、娱乐等集中的场所通常会修建大型室内停车场。然而,人们常常对陌生停车场内停车位分布及空余停车位信息缺乏了解:在进入室内停车场后需要停车场内人员的引导或者盲目地搜寻空余停车位,这样不但造成了室内停车场内部交通拥堵和不必要的城市空气污染,而且给驾驶者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因此,有效、人性化的车辆诱导服务是室内停车场设计及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室内停车场在提供诱导服务中,由于GPS信号受到建筑物遮挡无法实现精准定位,室内定位仍然通常采用Wi-Fi、蓝牙等其他无线技术辅助实现。通常采用用户智能终端(智能手机、Pad等)或者其他无线设备与停车场内布置的无线节点通信,从而实现室内定位。
在实际的室内停车场车辆诱导过程中,相比较于其他功能,用户更关心是否有空余停车位以及如何从停车场入口到达所希望到达区域的空余停车位的行驶路线。更具体地描述为用户更加关心的诱导服务是包括起始点在内,在经过室内停车场的各个路口及转弯处时告知用户怎么行驶,而在两个路口或转弯处之间车辆的具体定位并不十分关心。使用智能终端结合无线设备如Wi-Fi节点辅助实现室内定位还需要合理设计节点的分布及定位算法,比较麻烦,而且无线信号受到干扰会导致定位不精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室内停车场车辆诱导方法。本发明针对用户车辆在进入室内停车场到达用户期望停车位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诱导服务,利用摄像头、智能终端等设备,提出了一种室内停车场车辆诱导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摄像头、智能终端相关技术的室内停车场车辆诱导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车辆到达室内停车场入口。
(2)用户访问停车管理系统,具体包括如下过程:
用户使用智能终端扫描位于停车场入口处的二维码,并登入访问停车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向用户反馈停车位分布及空余停车位情况。
其中智能终端为具有通信及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Pad等,智能终端与停车管理系统之间通信采用移动网络(3G、4G网络)或者Wi-Fi等方式实现。停车位入口的二维码信息为当前停车场入口访问停车管理系统的链接,二维码中包含停车场入口信息。用户登入停车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微信登入等方式进行认证,方便停车管理系统识别用户。
(3)用户请求车辆诱导服务,具体包括如下过程:
停车管理系统显示的车位分布情况及车位占用情况。用户选择并确认所需停车位,并请求诱导服务,同时停车管理系统中该车位显示为“被选定”。
其中停车管理系统中车位占用情况通过车位传感器反馈获得。停车位已被占用的显示为“非空”状态,空余车位显示为“空余”状态,停车位被选定后之后,车辆还没达到之前显示为“被选定”。停车场内车位分布情况为室内停车场各楼层的平面图及车位、道路分布情况。
(4)入口采集车辆信息,具体包括如下过程:
所在入口处设置摄像头,用户拍摄车辆信息,特别是车辆的车牌信息,拍摄、识别的车辆信息与当前摄像头的IP地址一起发送给停车管理中心,从而实现入场车辆信息和用户智能终端唯一匹配。
其中入口处的摄像头拍摄车辆照片,经过识别得到车辆车牌信息,车辆信息包含识别得到的车牌、拍摄时间及拍摄的车辆照片,入口处拍摄时间作为车辆进入停车场的时间标记用于计算停车费用。拍摄的照片同时实现停车场内安全监控的作用。入口摄像头的IP地址用于标记该车辆位于停车场哪一个入口,将车辆与步骤(2)中的用户终端关联,从而实现该处的用户智能终端和入场车辆唯一匹配,避免发生停车场有多个入口且同时有多辆车进入而造成用户智能终端和车辆匹配错误的情况。
(5)入口车辆诱导服务,具体包括如下过程:
停车管理中心规划好诱导路线,为用户开始提供诱导服务。通过停车场内诱导设施和用户智能终端提醒用户当前入口处的行驶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84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