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57277.5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8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宫雅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聚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32 | 分类号: | G06F21/32;H04M1/7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设备 待机状态 唤醒 低功耗传感器 生物识别功能 唤醒状态 消息界面 用户动作 用户消息 用户执行 预设动作 误操作 解锁 锁屏 检测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移动设备处于息屏待机状态时通过低功耗传感器检测用户动作,若移动设备在息屏待机状态下收到用户消息,并且在指定时间内用户执行预设动作,则移动设备进入锁屏唤醒状态,启动生物识别功能,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自动进入消息界面。本发明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了移动设备查看消息或进入主界面的操作步骤,同时也有效的减少误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是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终端,而具有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大多通过实体按键点亮屏幕,屏幕点亮后也大多需要点按或滑动屏幕启动生物识别;为了信息安全性,手机在息屏待机状态下接收到的消息不会直接显示消息内容,而是需要使用实体按键点亮手机屏幕,然后通过点按或滑动屏幕启动生物识别,识别通过进入手机主界面,再由用户打开消息界面,查看消息详情,操作步骤繁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通过虹膜识别认证用户身份,移动设备处于息屏待机状态时通过低功耗传感器检测用户动作,当用户执行预设动作时,移动设备进入锁屏唤醒状态,移动设备通过动作唤醒进入锁屏唤醒状态后,自动启动虹膜识别功能,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进入主界面。
若移动设备在息屏待机状态下收到用户消息,并且在指定时间内用户执行预设动作,则移动设备进入锁屏唤醒状态,启动虹膜识别功能,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自动进入消息界面。可选地,移动设备在息屏待机状态下收到用户消息后,自动点亮屏幕并启动虹膜识别功能,在指定时间内虹膜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自动进入消息界面。
可选地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通过人脸识别认证用户身份,移动设备处于息屏待机状态时通过低功耗传感器检测用户动作,当用户执行预设动作时,移动设备进入锁屏唤醒状态,移动设备通过动作唤醒进入锁屏唤醒状态后,自动启动人脸识别功能,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进入主界面。
若移动设备在息屏待机状态下收到用户消息,并且在指定时间内用户执行预设动作,则移动设备进入锁屏唤醒状态,启动人脸识别功能,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自动进入消息界面。可选地,移动设备在息屏待机状态下收到用户消息后,自动点亮屏幕并启动人脸识别功能,在指定时间内人脸识别通过,移动设备解锁自动进入消息界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又一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另一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人脸识别或虹膜识别唤醒和解锁移动设备或查看消息步骤繁琐的问题。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所述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本实施例中采用手机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手机硬件上至少包括soc、rom、触摸屏、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场传感器、GPS位置传感器、虹膜传感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手机采用虹膜识别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图1是本发明一种移动设备唤醒和解锁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手机唤醒和解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手机处于息屏待机状态时,由协处理器同时获取加速度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其中加速度传感器用来获得手机在三维空间的加速度数据,因此手机可以获知用户动作或意外操作,如拿起、放下、掉落、晃动,距离传感器用来判断手机正面前方一段距离内是否有物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聚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聚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72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