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6632.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95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尚鹏;施弘哲;蒋鹏;金黄平;毕晓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08;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网络设备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触发非周期波束扫描;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扫描指示信息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所述扫描指示信息用于触发所述终端设备进行非周期波束扫描;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携带所述扫描指示信息的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扫描指示信息进行非周期波束扫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快速触发非周期波束扫描,提供波束管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波束赋形是一种基于天线阵列的信号预处理技术,波束赋形通过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阵元的加权系数产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从而能够获得明显的天线阵列增益。通常波束越窄,信号增益越大。但同时,一旦波束的方向偏离用户,用户反而接收不到高质量的无线信号。为了保证获得天线阵列增益,基站侧的波束和用户侧的波束需要对齐以保证小区覆盖和链路质量。特别是对于窄波束赋形技术而言,波束方向的选择误差会导致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明显的降低。因此,如何将波束快速对准便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系统中波束管理(beammanagement,BM)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相关会议中,新空口(new radio,NR)中下行波束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P-1,P-2和P-3。其中,在P-1阶段,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测量选择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与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建立收发波束关联。所建立的收发波束关联中的发送波束可以来自于一个或多个传输接入点(transmission receiver point,TRP),接收波束可以来自于终端设备。通过建立的收发波束关联,TRP与终端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正常的通信业务。在P-2阶段,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测量结果对一个或多个收发波束关联中的发送波束进行更新。发送波束仍然可以来自于一个或多个TRP,但一般比P-1阶段的候选范围小。在P-3阶段,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测量结果对一个或多个收发波束关联中的接收波束进行更新。接收波束仍然可以来自于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P-2阶段和P-3阶段是P-1阶段的子集。P-1阶段,主要倾向于周期性触发,P-2/P-3阶段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波束优化(beam refinement)或者快速波束跟踪(beam tracking),适合非周期性触发。
为了避免终端设备的移动(movement)、旋转(rotation)以及信道堵塞(channelblockage)所带来的信道质量下降,为了提前避免系统中断(outage)的发生,如何快速触发非周期波束扫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可以快速触发非周期波束扫描,提高波束管理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1:网络设备确定针对终端设备触发非周期波束扫描;
步骤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扫描指示信息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扫描指示信息用于触发终端设备进行非周期波束扫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各个步骤的单元或手段(means)。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至少一个存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元件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元件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种提供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处理元件(或芯片)。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6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