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的车载设备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35363.6 | 申请日: | 201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0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文军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4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载 设备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的车载设备检测装置,属于车载设备检测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维修和调试车辆需要用笔记本电脑通过线束连接到车辆的诊断口,由于厂家 和车型的不同,车辆诊断口的插接件型号往往不同,同时不同的工程师对插接件的针脚定 义也会不同,导致调试工程师需要带多个插接件并要了解不同插接件的针脚定义,同时线 束的长度也限制了工程师的工作范围。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520954185.X的一种汽车的车载设备检测装置,所述车载设备为动力电池组、电机控制器、空调和紧急制动开关,包括充电机、直流降压器、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微处理器、第一蓝牙芯片、第二蓝牙芯片、中央处理器、显示器、存储器和工作开关,现有技术人们在对车载设备进行检测的时候没有先对其进行测压,当车载设备的电压电流过大时会烧坏检测的设备,延迟检测的时间并且扩大了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载设备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人们在对车载设备进行检测的时候没有先对其进行测压,当车载设备的电压电流过大时会烧坏检测的设备,延迟检测的时间并且扩大了成本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车载设备检测装置,其结构包括数码显示屏、输出电压显示屏、检测箱体、移动把手、散热网、支撑柱脚、电源接入口、保护架、电压调节旋钮、负极输出口、过压检测器、正极输入口、设定旋钮、调零旋钮、开关按钮,所述保护架设有四个并且通过铆钉固定在检测箱体左右两侧的上下方,所述散热网钉连接于检测箱体右侧的表面,所述电源接入口穿过检测箱体右侧表面的左下角,所述支撑柱脚设有四根并且垂直焊接在检测箱体下方的四个角,所述数码显示屏安设在检测箱体表面的左上角,所述输出电压显示屏胶连接于数码显示屏右侧并且与电压调节旋钮电连接,所述开关按钮安装在数码显示屏下方,所述调零旋钮水平固定在开关按钮右侧,所述设定旋钮并列连接于调零旋钮右侧,所述过压检测器钉连接于检测箱体表面的下方,所述正极输入口黏合在过压检测器的左上角,所述负极输出口黏合在过压检测器的右上角,所述正极输入口与负极输出口互相对称,所述电压调节旋钮胶连接于检测箱体表面的右端并安设在移动把手的左侧,所述过压检测器设有显示屏幕、外表壳、电流传感器、通过按钮,所述外表壳与检测箱体表面胶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安设在外表壳右表面并且通过外表壳与正极输入口、负极输出口电连接,所述显示屏幕嵌在外表壳表面的中心,所述通过按钮水平固定在外表壳表面的右下角。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网表面设有2个以上的散热小孔。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旋钮、调零旋钮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电压显示屏安设有2个调节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把手胶连接于检测箱体表面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把手使人们便于移动设备,不用直接碰触到设备,防止触电。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网能快速将设备工作时产生的高温排出,使设备内部零件的寿命更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设有的过压检测器,能在车载设备接入设备前先进行电流的检测,当数值符合检测设备的检测范围才将线路接入,更好的保护检测装置不被烧坏,在检测装置不符合检测时及时更换装置,减短检测的时间,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汽车的车载设备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过压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码显示屏-1、输出电压显示屏-2、检测箱体-3、移动把手-4、散热网-5、支撑柱脚-6、电源接入口-7、保护架-8、电压调节旋钮-9、负极输出口-10、过压检测器-11、正极输入口-12、设定旋钮-13、调零旋钮-14、开关按钮-15、显示屏幕-1101、外表壳-1102、电流传感器-1103、通过按钮-1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文军,未经吴文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53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