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06547.X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9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付迎春;金晶;陈红伟;郝凤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机机电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杨志兵 |
地址: | 10110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某型号的筒体进行气密检测时,多使用的为手动检测台,检测时需将包装筒体平放在工作案上,手动安装密封接头;安装时装配困难且密封性差,导致检测效率低,且送气胶管反复拉伸易损坏,气密试验需反复多次才能成功。由此导致气密试验工序耗时较长,人工成本高,已成为装配生产线的瓶颈工序。为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设计一台操作简便的自动气密试验装置及其必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检测时采用气缸作为主动件配合气密接头来代替人工对待检测筒体进行密封,减少工人疲劳作业,提高检测效率。
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气密结构、气路单元和压力检测单元;
所述气密结构包括:气缸和安装在所述气缸活塞杆端部的气密接头,所述气缸工作时,通过其活塞杆的运动使所述气密接头与待检测设备的进气孔密封对接;
所述气路单元为所述气缸的运动提供气源,并在待检测设备的进气孔与所述气密接头密封对接后通过所述气密接头将气体充入待检测设备;
所述压力检测单元通过对充有气体的待检测设备进行压力检测来判定待检测设备的气密性。
所述机架包括:支架和主体板,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底部与所述底座固接且位于所述底座两相对侧的立柱和固定在两立柱顶部的横梁;
所述主体板固接在支架的两立柱之间,用于支撑气缸和待检测设备;具体为:所述气缸通过气缸座安装在主体板上,在所述主体板上气缸活塞杆的下方设置用于固定待检测设备的上支座和下支座。
所述气路单元包括:分别与气源相连的工件充气管、气缸气管A和气缸气管B;所述工件充气管与所述气密接头连通;所述气缸气管A与所述气缸的无杆腔连通,所述气缸气管B与所述气缸的有杆腔连通。
在所述主体板上气缸活塞杆的运动方向上设置有行程开关;当气缸活塞杆上的压块触碰到所述行程开关时,气缸活塞杆停止运动,此时气缸活塞杆端部的气密接头将待检测设备的进气孔密封。
有益效果:
(1)该装置中采用气缸作为主动件配合气密接头来代替人工对待检测筒体进行密封,可有效代替手动气密检测台,减少工人疲劳作业,且维修经济、方便。
(2)可同时设置多个工位,对多个待检测设备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该气密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主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气路原理示意图。
其中:1-机架1、2-气缸、3-底座、4-立柱、5-横梁、6-加强筋、7-面板、8-主体板、9-上支座、10-下支座、11-气缸座、12-气密接头、13-气缸气管A、14-气缸气管B、15-行程开关、16-工件充气管、17-压力表、18-绿色指示灯、19-红色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能够同时实现多个待检测设备的自动充压、保压及检测,从而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气密结构、气路单元和控制单元。本实施例为双工位气密性检测装置,即设置了两个工位,可分别对了两个待检测筒体(本实施例中待检测设备为筒体)进行气密性检测。两个工位共用机架1和控制单元,每个工位分别有独立的气密结构和气路单元。其中气密结构包括气缸2和气密接头12,气缸作为主动件配合气密接头来代替人工对待检测筒体进行密封;机架1为整个装置的支撑,用于安装气缸2以及待检测筒体;气路单元用于将气体充入待检测筒体;控制单元用于实现自动充压、保压、检测以及合格判定。
机架1包括支架和主体板,支架为门框式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水平底座3、底部与底座3固接且位于底座3两相对侧的立柱4和固定在两立柱4顶部的横梁5。为提高立柱4的可靠性,在底座3上固接有用于对立柱4进行斜向支撑的加强筋6。在横梁5上固接有面板7,装置所需的各种指示灯(每个工位对应一个绿色指示灯18和一个红色指示灯19)、开关、压力表17等装配在面板7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机机电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北机机电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65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