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的填缝剂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4089.6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2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樊志彬;李文静;岳增武;李辛庚;张震岳;王晓明;闫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E04B1/682 |
代理公司: | 37218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钢结构 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水性环氧树脂 硅烷偶联剂 原料混合 白水泥 填缝剂 质量份 正硅酸乙酯 工程安全 行业标准 结合力 钛白粉 填缝 施工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的填缝剂,包括A组分和B组分,其中,A组分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得:水性环氧树脂9‑15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10‑20份、白水泥30‑40份、正硅酸乙酯30‑40份、硅烷偶联剂1‑3份、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3‑5份和水10‑20份;B组分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得:水性环氧树脂40‑60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10‑20份、白水泥5‑10份、钛白粉5‑10份、硅烷偶联剂1‑3份、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13‑20份和水20‑30份。将本发明提供的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的填缝剂按照本发明施工方法在钢结构和混凝土间填缝,具有较高的结合力,即使是与老旧混凝土的结合都可以达到行业标准,保证工程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的填缝剂及其施工方法。背景技术
在建筑、输电线路等工程项目中,钢结构和混凝土经常要搭配使用,钢结构与混凝土的结合界面不可避免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例如混凝土电杆钢板圈与电杆连接部位。长期运行在自然环境中,在钢结构与混凝土的结合界面处,由于缝隙腐蚀,极大加速钢结构的腐蚀,对工程的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目前,树脂基填缝剂以环氧树脂为基料,添加石英粉、钛白粉、丙烯酸酯基化合物、丙烯酸酯基硅氧烷、空心玻璃微珠、玻璃纤维及硬脂酸,具备弹性好、固化快、粘结力强、强度高、防水效果好及不含有害溶剂等特点。
但是,该树脂基填缝剂主要针对室内瓷砖的缝隙设计,对老旧混凝土的粘附强度较差,长期运行后容易出现开裂脱落,且钢结构可能存在防腐涂层,填缝剂还需要能够与防腐涂层有较好的结合力。因此,该树脂基填缝剂不能满足针对室外使用的钢结构和混凝土间填缝,尤其是与老旧混凝土的结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填缝剂的结合力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的填缝剂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与钢结构之间的填缝剂,包括A组分和B组分,其中,A组分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得:水性环氧树脂9-15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10-20份、白水泥30-40份、正硅酸乙酯30-40份、硅烷偶联剂1-3份、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3-5份和水10-20份;
B组分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混合制得:水性环氧树脂40-60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10-20份、白水泥5-10份、钛白粉5-10份、硅烷偶联剂1-3份、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13-20份和水20-30份。
优选地,A组分中还包括质量份数为1-3份的触变润滑剂;B组分中还包括质量份数为1-3份的触变润滑剂。
可选地,A组分中各原料的质量份数为:水性环氧树脂12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15份、白水泥35份、正硅酸乙酯35份、硅烷偶联剂2份、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4份、水15份和触变润滑剂 2份;B组分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水性环氧树脂50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15份、白水泥7份、钛白粉8份、硅烷偶联剂2份、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17份、水25份和触变润滑剂 2份。
可选地,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为EP-51水性环氧树脂、EP-44水性环氧树脂或EP-20水性环氧树脂。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第一方面所述填缝剂的施工方法,当填缝剂中不包括触变润滑剂时,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水性环氧树脂、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白水泥、正硅酸乙酯和水混合均匀,再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混合均匀,并进行研磨,得到A组分;
(2)先将水性环氧树脂、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白水泥、钛白粉和水混合均匀,再加入硅烷偶联剂和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混合均匀,并进行研磨,得到B组分;
(3)将A组分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
(4)待A组分风干后,将B组分填充于混凝土和钢结构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40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