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剂法脱硫、脱氰的工艺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9386.1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1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范壮;高占先;张德敬;臧旭;李元元;周庆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12 | 分类号: | C10K1/12;C10K1/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脱硫 工艺 装置 | ||
1.一种催化剂法脱硫、脱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
1)由鼓风机送来50℃~60℃的煤气,经预冷塔由氨水、冷凝液冷却脱萘后,进一步脱焦油,温度被冷却到28℃~38℃、含萘小于0.5g/m3,然后进入一级脱硫再生塔下部的脱硫段与顶部下来的脱硫液逆流接触,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煤气中的H2S、HCN吸收在脱硫液中,从一级脱硫再生塔净化后的焦炉煤气进入二级、三级脱硫再生塔,过程同一级脱硫再生塔,使煤气中的H2S含量小于20mg/m3,脱硫后煤气去硫铵工段;
2)预冷塔冷凝工序中:预冷塔塔底槽内的氨水与来自鼓风冷凝工序的氨水在氨水换热器内换热后循环进入预冷塔上部对煤气进行喷洒冷却,然后回落入预冷塔塔底槽中,氨水温度:26℃~36℃;
预冷塔塔底槽内的冷凝液与来自鼓风冷凝工序的冷凝液在冷凝液换热器内换热后循环进入预冷塔下段对煤气进行喷洒冷却,然后回落入预冷塔塔底槽中;冷凝液温度:25℃~35℃;
3)脱硫再生塔脱硫工序中:吸收了H2S、HCN以后的脱硫液通过塔底煤气水封槽由脱硫液循环泵打至脱硫塔上部的再生段喷洒装置,并通过喷射器与空气接触,进行氧化再生,再生后溶液经液位调节器自流到脱硫段循环使用;
催化剂通过加药箱在脱硫循环泵入口加入到脱硫液中,在再生段喷洒装置中还原后参与循环脱硫过程;
再生段槽中脱硫液温度:35℃~45℃;脱硫液指标:PH值8.2~8.7、催化剂浓度40ppm~70ppm、副盐含量≯250g/L、悬浮硫含量≯1.5g/L、挥发氨含量≮3g/L;
4)三级脱硫塔再生段的泡沫进入到泡沫槽的浓缩槽内,清液返回一级脱硫再生塔,泡沫通过螺杆泵打入到熔硫器内;进入熔硫器内的硫泡沫从上至下依次经过熔硫器的换热段、加热段、熔硫段、放硫段,最终产品硫膏在放硫段排出系统外,过滤后的清液由下至上进入沉降罐,最终返回一级脱硫再生塔塔底槽;
熔硫器的加热段带有热电阻、压力变送器、气动调节阀,热电阻测量熔硫器加热段温度,熔硫温度控制在115-135℃,当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气动调节阀开度增大,进入加热段蒸汽量增多,温度升高,压力变送器测量加热段清液压力,当压力高于0.25MPa时,气动调节阀全开向沉降罐放清液;
换热段利用底部返回的高温清液对拟进入加热段的低温清液进行换热,节约蒸汽消耗;
清液在沉降罐内进一步加热净化,最终同样返回一级脱硫再生塔塔底槽循环利用。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法脱硫、脱氰的工艺采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级脱硫再生塔段、预冷塔段、泡沫槽、熔硫器,预冷塔段的煤气出口连接三级脱硫再生塔段的煤气入口,三级脱硫再生塔段的煤气出口通过旋风除雾器连接硫铵工序饱和器,三级脱硫再生塔段的塔底槽连接泡沫槽,泡沫槽通过螺杆泵连接熔硫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催化剂法脱硫、脱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塔段包括预冷塔、冷凝液换热器、氨水换热器、氨水泵、冷凝液泵,预冷塔底部的氨水槽通过氨水换热器连接预冷塔上段的喷洒装置,循环动力由氨水泵提供;预冷塔底部的冷凝液槽通过冷凝液冷却器、冷凝液换热器连接预冷塔下段的喷洒装置,循环动力由冷凝液泵提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催化剂法脱硫、脱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级脱硫再生塔段包括三级脱硫再生塔、脱硫循环泵、煤气主管,煤气主管的煤气入口连接预冷塔的煤气出口,煤气主管的煤气出口连接旋风除雾器;三级脱硫再生塔的煤气入口及煤气出口分别通过旁通管道连接煤气主管,在每个旁通管道前端的煤气主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在旁通管道上也分别设有控制阀门;三级脱硫再生塔的塔底槽通过脱硫循环泵连接塔顶的再生段喷洒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催化剂法脱硫、脱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再生段喷洒装置包括再生段槽、环形脱硫液管道、环形空气管道、若干个喷射管,环形脱硫液管道的脱硫液入口连接脱硫循环泵,若干个喷射管的下端插入到再生段槽中下部,上端与环形脱硫液管道、环形空气管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938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