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计算、改进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46004.3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0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升;袁英爽;黄文卿;李南秋;张伟康;孙卫腾;关宇驰;晏志斌;齐志芹;杨学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李林娟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道 通行 能力 计算 改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综合交通枢纽进出站的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交通枢纽车道边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道路交通设施,目前按照交通特性可分为连续流和间断流交通设施两大类,车道边交通类型既不属于连续流,又不等同于间断流。
所以目前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及理论公式对于,车道边的复杂交通流及交通组织并无直接参考意义,难以直接作为确定车道边的通行能力及技术参数理论基础,不能指导确定车道边的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计算、改进的方法,本发明运用多种理论模型研究确定车道边的通行能力,并根据通行能力对已有的车道边进行改进,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计算、改进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依据目标年交通流量、综合交通枢纽总体交通设计拟定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
2)根据交通流法判断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是否满足目标年的交通需求,如满足,执行步骤4);否则,执行步骤3);
3)采用分析法、排队论法对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试算,分别获取车道边的纵向长度与所需的通道数;
4)采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构建车道边的模型,解决布局细节,评价交通运行的效率;
5)最终确定改进后的车道边设计方案;
其中,交通流法中的驶入车位时间Thr的取值为5s,落客时间为35秒。
其中,采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构建车道边的模型,解决布局细节具体为:
确定车道数;上客点;上客车道数;车道边合理长度;车道边分段数;行人排队通道的布置形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法通过对已建成的多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实地调研、理论计算、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方法具有直观、实用、定量的优点;
2、本方法为车道边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数据计算基础,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可以作为新建交通枢纽车道边方案的设计计算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计算、改进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计算、改进的方法,本方法采用三阶段法确定车道边的设计,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1:依据目标年交通流量、综合交通枢纽总体交通设计拟定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
其中,目标年交通流量、以及综合交通枢纽总体交通设计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城市规划、发展进行设定,可以为未来1年、2年…10年等的交通流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102:根据交通流法判断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是否满足目标年的交通需求,如满足,执行步骤104;否则,执行步骤103;
其中,预设的交通需求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城市规划、发展进行设定,可以为未来1年、2年…10年等的交通需求,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103:采用宏观计算方法(分析法、排队论法)对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试算,分别获取车道边的纵向长度与所需的通道数;
104:采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该软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赘述)构建车道边的模型,解决布局细节,评价交通运行的效率;
105:最终确定改进后的车道边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上述步骤101-步骤105为车道边规模的确定提供理论数据计算基础,可以作为新建交通枢纽车道边规模确立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已建成的多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实地调研、理论计算、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方法具有直观、实用、定量的优点。
实施例2
下面结合具体的计算公式、实例对实施例1中的方案进行进一步地介绍,详见下文描述:
201:依据目标年交通流量、综合交通枢纽总体交通设计拟定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
202:根据交通流法判断目前车道边初始设计方案是否满足目标年的交通需求,如满足,执行步骤204;否则,执行步骤203;
其中,交通流法理论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60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