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介入手术用导管导丝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44635.1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9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郭书祥;赵岩;肖楠;李光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8 | 分类号: | A61M25/08;A61M25/09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入 手术 导管 控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技术领域,涉及对于介入手术中导管导丝的控制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介入手术用导管导丝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日益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国民健康与社会生活,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167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29.2%,每年我国900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250万人死亡。
心脑血管微创介入疗法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减少传统开颅、开胸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及痛苦,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然而,传统心脑血管介入手术由医生手动将导管、导丝以及支架等器械送入病患体内。一方面,手术过程中,由于放射线影响,医生体力下降较快,注意力及稳定性随之降低,导致操作精度下降,易发生因推送力不当而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穿孔破裂等事故,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另一方面,长期电离辐射的累积伤害会大幅地增加术者罹患白血病、癌症以及急性白内障的几率。“吃线”问题已经成为损害医生职业生命、制约介入手术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借助机器人技术进行导管、导丝遥操作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大幅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度与稳定性,同时能有效降低放射线对主刀医生的伤害,降低术中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心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当今各科技强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重点研发对象。
国外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研究相对较早,但尚未完全实现临床应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北京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目前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主要采用主从端操作结构,以将医生与放射线隔离,如天津理工大学申请的申请号为:201410206956.7,公开日为:2014年9月17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主从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辅助系统从操作器装置,它包括轴向推送单元、旋转单元、夹取单元、手术导管、操作力检测单元和倾角可调底座,其工作方法包括信号检测、传递、处理、动作。优越性在于:可以模仿医生的介入操作动作,操作精度高,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可以保证不同的接受治疗者或者不同的介入位置均能调整到操作者所期望的角度;装置整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尺寸小、质量轻。该发明能够很好地完成导丝的推送,并且采用磁流变液来实现力反馈,存在运动部件惯量小、反馈灵敏等优点。又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10510169.2,公开日为:2014年9月17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主从式遥操作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包括主端操控机构、从端推进机构、PMAC控制器;主端操控机构作为医生的操作端;从端推进机构作为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在手术室内代替医生把持导管,完成导管的运动功能;PMAC控制箱用来实现主端操控机构与从端推进机构间的信息传递,从而使从端导管推进机构按照主端操控机构的运动信息进行运动,其采用主从遥操作方式辅助医生实施手术,从端推进机构实现导管的轴向进给和周向旋转运动。再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1年1月17日申请的名称为一种用于血管内微创介入手术的导管机器人系统的专利,它的主手手柄及计算机主机置于控制室内,控制柜、导管手柄、主从介入装置、磁场发生器及可控导管置于手术室内,主手手柄位姿信号经计算机主机处理后传递给控制柜,控制柜内有运动控制卡和驱动器,运动控制卡接收命令发送指令到驱动器,驱动器将控制信号传递给主从介入装置的各个电机,进而控制介入装置实现可控导管的推/拉、旋转和弯曲操作,位姿传感器采集到可控弯曲段的位姿信息,位姿信号经运动控制卡传给计算机主机进行信号处理。该方案采用了可控导管,可获得可控导管弯曲可控段的位姿信息,保证可控导管前端的灵活性以及插管手术的可操纵性,同时通过主手手柄控制主从介入装置实现可控导管的推/拉、旋转和弯曲动作,并能获得手术室可控导管输送力信息,保证插管的精确性与稳定性。
上述方案都是对于国内对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较为先进的研究,但它们都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导丝、导管夹持结构方面,无法精确高效地实现导丝、导管的夹紧和放松,夹持效率和成功率较低;(2)导丝、导管推送力检测方面,由于结构部件间摩擦力影响,影响了推送力检测精度;(3)只能单独推送导丝或导管,不能在手术过程中协同推送导管和导丝,使其不能完全模拟医生的操作动作,并且在一些需要导丝导管同时配合前进的部位难以操作,进而造成操作精度低、手术效率低下、对医生的辅助程度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46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