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2262.4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9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威;吕群波;李伟艳;张丹丹;裴琳林;刘扬阳;赵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J3/28 | 分类号: | G01J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郑哲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稀疏 目标 光谱 实时 探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系统,包括:前置镜、准直镜、分光棱镜、色散元件、第一成像镜、第一探测器、第二成像镜,以及第二探测器;其中,前置镜将无穷远目标成像在准直镜的前焦面上,被准直镜准直形成平行光,经过分光棱镜分成两束能量相同的光束,一束经色散元件色散后被第一成像镜成像在第一探测器上,目标被色散成不同波长的像,成像在不同位置;另一束光线经过第二成像镜,第二在探测器上成像,记录稀疏目标的位置分布。该系统可以解决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的问题,并且具有较高分辨率与较低的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谱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人造天体在社会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物体回收困难,废弃后形成空间垃圾,在某些情况下,对其它正常运行的人造天体构成威胁,因此就需要对空间目标进行实时探测与识别。
空间目标探测的基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目标自主产生的和被动反射的各种电磁波转换成可检测的形式,完成空间目标的监测与识别。目前主要有远程警戒雷达、天文望远镜以及无线电信号监听、精密跟踪雷达、相控雷达、人造卫星光学相机和光电探测望远镜等手段进行空间目标监测。到目前为止,对空间目标的光学探测大多数采用光学成像和辐射度探测的方式,通过光学望远镜和成像系统得到空间目标的图像或者辐射度。在确定目标的实际尺寸时,必须首先假设空间目标的物质构成材料,并假设目标具有一定的表面反射率。然而不同的空间目标物质组成和结构成分是不同的。光谱学正式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材料的一门科学,它通过研究物质对光的发射、反射性质,从而确定物质的成分。因为对于每一种物质,其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是特定的和固有的,探测到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反射光谱,就可以确定物质种类。
光谱探测在原理上不需要探测目标的几何特征,它通过探测空间目标的反射光谱或辐射光谱,得到目标的特征光谱数据,揭示各种目标的光谱特征、存在状况及物质构成成分。由于不需要探测目标的几何特征,系统可以很小,很灵活,是几何影像探测技术的重要补充,对空间目标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在空间目标监视中,根据光谱分布,不仅可以提供目标对太阳光线的反射信息、目标自身辐射信息等,而且也可以为分析目标材质、工作状态提供依据。根据资料显示,空间目标反射光谱包含了很多信息,研究表明卫星的光谱特征与卫星基本结构、卫星的方向、太阳角、卫星表面材料形态、卫星年龄等特性有关。由此可见,空间目标光谱的实时探测对于空间目标的识别,目标的状态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的光谱成像仪主要有三类:色散型、干涉型、滤光片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信噪比、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都要通过多次曝光进行时间或空间上的扫描,采集完整数据消耗时间长,使之不适用于目标的实时观测。可以实现实时获取光谱图像的技术包括,计算层析光谱成像技术、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光场多光谱成像技术等。其中计算层析光谱成像技术和光场多光谱成像技术,均牺牲了空间分辨率获取光谱数据,对探测器面阵有很高的要求。编码孔径光谱成像在一次像面插入编码模板,一方面,重构误差大,一次像面存在编码模板,会有遮掩稀疏目标的可能,并且,重构空间分辨率衰减很大;另一方面,编码模板不透光的部分的信息是无法获取的,只能够根据临近信息进行估算,因此不适用于稀疏目标探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系统,可以解决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的问题,并且具有较高分辨率与较低的误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稀疏目标光谱实时探测系统,包括:前置镜、准直镜、分光棱镜、色散元件、第一成像镜、第一探测器、第二成像镜,以及第二探测器;
其中,前置镜将无穷远目标成像在准直镜的前焦面上,被准直镜准直形成平行光,经过分光棱镜分成两束能量相同的光束,一束经色散元件色散后被第一成像镜成像在第一探测器上,目标被色散成不同波长的像,成像在不同位置;另一束光线经过第二成像镜,第二在探测器上成像,记录稀疏目标的位置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22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