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尿管双球囊引流管的使用方法及其双球囊引流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2306.5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3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李玲;苏杨波;曾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2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2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尿管 双球囊 引流 使用方法 及其 结构 | ||
1.输尿管双球囊引流管结构,包括尿液引流腔(1)、球囊(2),球囊(2)包括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 其特征在于:球囊(2)分别位于输尿管狭窄处(8)和输尿管(7)内;输尿管双球囊引流管(6) 为三腔结构;尿液引流腔(1)长度为15-30cm、外径为2-3mm,尿液引流腔(1)材质为聚氨酯; 球囊(2)长度为5-10cm,外径为4-7mm,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相距10cm,球囊(2) 材质为乳胶;叉型注射座(3)包括连接第一球囊的外接口(3.1)、连接第二球囊的外接口 (3.2)、连接尿液引流腔的外接口(3.3);球囊连接腔(5)包括第一球囊连接腔(5.1)、第二球 囊连接腔(5.2),第一球囊连接腔(5.1)与第一球囊(2.1)相连通,第二球囊连接腔(5.2)与 第二球囊(2.2)相连通;第一球囊连接腔(5.1)无缝连接于第一球囊(2.1)、且一端无缝连接 于连接第一球囊的外接口(3.1),第二球囊连接腔(5.2)无缝连接于第二球囊(2.2)、且一端 无缝连接于连接第二球囊的外接口(3.2),尿液引流腔(1)右端与连接尿液引流腔的外接口 (3.3)无缝连接;球囊(2)位于尿液引流腔(1)外侧;不透X线金属标志(4)设置于球囊(2)内 侧、且位于尿液引流腔(1)外壁;侧孔(1.2)设置于尿液引流腔(1)外壁上、且位于球囊(2)左 右两侧,侧孔(1.2)与尿液引流腔(1)相连通;端孔(1.1)分别设置于尿液引流腔(1)左右两 端;连接第一球囊的外接口(3.1)为螺口结构,连接第二球囊的外接口(3.2)为螺口结构,连 接尿液引流腔的外接口(3.3)为螺口结构,连接第一球囊的外接口(3.1)、连接第二球囊的 外接口(3.2)及连接尿液引流腔的外接口(3.3)上分别连接可反复穿刺注射的肝素帽;输尿 管双球囊引流管(6)的型号根据患者年龄和/或输尿管(7)长度选择;
当输尿管狭窄处(8)位于输尿管 (7)上段时,第二球囊(2.2)位于输尿管狭窄处(8),第一球囊(2.1)位于输尿管(7)内;当输 尿管狭窄处(8)位于输尿管(7)下段时,第一球囊(2.1)位于输尿管狭窄处(8),第二球囊 (2.2)位于输尿管(7)内;
位于输尿 管狭窄处(8)的球囊(2)扩张至直径为4-6mm,正常的输尿管(7)内的球囊(2)扩张至3-4mm; 用可反复穿刺注射的肝素帽封闭连接第一球囊的外接口(3.1)和连接第二球囊的外接口 (3.2);
体表固定输尿管双球囊引流管(6);尿液经侧孔(1.2)进入尿液引流腔(1)进而 通过输尿管(7)下段和膀胱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尿管双球囊引流管结构,其特 征在于:侧孔(1.2)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尿管双球囊引流管结构,其特 征在于:不透X线金属标志(4)有多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230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