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件成形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30190.1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6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高双明;刘峰;张强;井芊;徐肖;李杭;卢桥;戴冬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3 | 分类号: | B29C45/33;B29C4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尚世浩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注塑件的成形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件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零件的多样性也层出不穷,在组成汽车的诸多零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塑料零件,因此注塑模具的应用在汽车制造领域也非常广泛。由于塑料的流动性比较强,用于成形零件的样式也相对广泛。当注塑成形的零件深度较大且零件侧壁比较薄的情况下,完成成形的零件对型芯的包紧力大,采用一次推出的方式从上面直接取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变形或者开裂,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增加一次推出动作,以分散脱模力,保证将零件完好的推出模具外,然而,传统的模具结构顶出零件的力来自于注塑机顶杆,只能提供一次的顶出力量,无法完成零件的两次推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塑件成形模具,以期解决现有的塑料成形模具一次顶出时,对于深度较大且零件侧壁较薄的零件,零件在取出过程容易开裂或变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塑件成形模具,包括动模板,安装在所述动模板内的动模镶块;型芯固定板,安装在所述型芯固定板上的型芯;托板,其设于所述型芯固定板和所述动模板之间,所述托板的底部通过气缸与型芯固定板相连,所述托板的顶部设有用于顶出塑件的一次顶料机构;还包括设于托板顶部的二次顶料机构,其包括:三角滑块,其设在托料板上,且可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型芯的一侧水平滑动,三角滑块的顶部两侧分别为斜面,包括靠近型芯设置的第一驱动面,远离型芯设置的第二驱动面;斜楔滑块,其顶端固定在动模板上,底端向下伸出;所述斜楔滑块的底端朝向第二驱动面的一侧为与第二驱动面斜楔配合的压紧面;外推管固定板,其一端活动安装于型芯上,另一端朝向第一驱动面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驱动面斜楔配合的带动面;外推管,其活动安装于型芯上且其底端与外推管固定板固定连接;外推管通过斜楔滑块、三角滑块、外推管固定板的斜楔作用,将三角滑块的水平运动转化为外推管的竖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一次顶料机构为活动安装于型芯上的内推管,所述内推管的底端固定在托板上,所述外推管活动安装于内推管外。
优选地,所述一次顶料完成后,所述三角滑块分别与所述外推管固定板和所述斜楔滑块斜楔配合并驱动外推管向上运动;所述托板在二次顶料过程中只提供向上的驱动力,其高度不变。
优选地,在一次顶料完成后,所述外推管的顶端与内推管的顶端平齐。
优选地,所述三角滑块的底部具有一向下伸出的导块,在托板的顶部设有垂直于型芯方向开设的矩形槽,所述导块滑动安装于矩形槽内。
优选地,所述三角滑块的顶部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在的斜面分别为所述第一驱动面和所述第二驱动面。
优选地,所述带动面与所述第一驱动面平行,所述压紧面与所述第二驱动面平行。
优选地,所述内推管与所述托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外推管与所述外推管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能够在零件成形完成后,利用斜楔滑块、三角滑块、外推管固定板的斜楔作用,将三角滑块的水平运动转化为外推管的竖向运动,从而实现二次顶料,对零件进行两次推出型芯,分散脱模力,有效的保证零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塑料成形模具的轴测图。
图2为塑料成形模具的剖视图。
图3为模具一次顶料完成后的剖视图。
图4为模具二次顶料顶出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斜楔滑块的轴测图。
图6为三角滑块的轴测图。
图7为外推管固定板的轴测图。
图8为外推管的轴测图。
图9为塑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图中:1-动模镶块2-斜楔滑块3-三角滑块4-托板5-型芯固定板6-型芯7-内推板固定螺栓8-内推板9-压板10-外推管固定板11-外推板12-外推管13-内推管14-支撑板15-固定板16-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01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