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22883.6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朋;吕俏丽;伍维峰;陆希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294 | 代理人: | 李永联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气缸 温度传感器 密封性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开发过程中需要测量发动机缸体的气缸壁温度,用来检测气缸壁温度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而温度传感器一般埋设在距离缸体上端面-10mm至-4mm位置,因此需要在缸壁位置开槽或者打孔,在槽或者孔中埋设温度传感器并用工业修补剂进行修补,前期多次出现因埋设传感器导致缸体与缸垫密封不良或者从传感器位置漏水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为工业修补剂打磨的平面度差,或者在工业修补剂凝固过程中存在气泡,裂纹导致,肉眼很难发现;对发动机气缸壁埋设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一般是直接在水套中通入压缩空气,在传感器周围喷洒肥皂水检查有无气泡来判断密封性好坏,但通入水套中气体压力因人而异,无标准且误差较大;如果通入气体压力过大,会损坏发动机;反之,压力不足,即使有轻微渗漏,也不能检测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将检测结果做到目视化和标准化,更准确的检测在发动机气缸壁埋设温度传感器密封性,其解决了现有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复杂、误差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装置,包括发动机除气管、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以及压缩空气管;发动机除气管设置于发动机上;发动机除气管与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以及压缩空气管通过三通快接接头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压缩空气开关;压缩空气开关设置于压缩空气管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连通压缩空气管,并通过发动机除气管向发动机的水套中充气。
进一步地,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上还设有打气筒。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方法,包括发动机除气管、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以及压缩空气管;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各个进出水口密封,只保留发动机除气管,用于外接压缩空气;
S2:然后将发动机除气管与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以及压缩空气管通过三通快接接头连通;
S3:打开压缩空气源通过压缩空气管向发动机的水套中充气到预设值;
S4:关闭压缩空气源,通过观察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从而判断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
进一步地,压力传感器标定仪上还设有打气筒,S3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发动机的水套中充气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标定仪监控发动机水套中压力,当检测到压力达到约180kPa至195时,关闭压缩空气开关;继续用打气筒打气来调整发动机水套中气压至200kPa。
进一步地,S4步骤中,观察压力传感器标定仪显示的压力值;若压力传感器标定仪显示气压快速下降,且伴有明显漏气声,说明密封不合格;若发动机水套气压在1分钟内下降小于2kPa,说明密封正常。
进一步地,S4步骤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5:向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喷洒肥皂水,检查气密性。
进一步地,S1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S6:发动机缸壁温度传感器布置完成后,将发动机气缸体、气缸盖、缸垫、水泵及管路进行装配;曲柄连杆组、发动机其他附件不装配。
该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密封性检测装置通过接入压力传感器标定仪,既可以监控,也可以调整通入发动机水套中气体压力,因检测结果做到目视化和标准化,密封检测结果更准确。
2、本发明提供的密封性检测方使用的工装一般试验室都有,无需单独购买,布置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种发动机气缸壁温度传感器密封性检测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压力传感器标定仪;3—三通快接接头;4—压缩空气管;5—压缩空气开关;6—空气压缩机;7—发动机除气管;8—打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28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