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行间转移CCD的电子相移补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6829.0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1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杨洪涛;周祚峰;曹剑中;闫肃;陈耀宏;张德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N5/235 | 分类号: | H04N5/235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61211 | 代理人: | 胡乐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行间 转移 ccd 电子 相移 补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成像领域的一种相移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当成像于传感器表面的图像在曝光时间内有位移时,图像会出现拖影,影响成像质量。而对于航拍时,飞机以固定速度飞行,成像于摄像装置传感器表面的图像会产生相对位移。针对此种情况,需要进行相移补偿,从而消除传感器的成像区域与需要拍摄的图像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移。
常用的相移补偿为机械补偿,在曝光时间内让传感器的位移速度与拍摄目标的位移速度相匹配(速度一致);此种补偿方式整机体积大、结构复杂、电子学设计也相对复杂。
目前,电子相移补偿多采用全帧CCD设计的,全帧CCD设计相移补偿有帧频低、价格高、结构复杂、功耗高等特点,在设计使用时有着诸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航空视觉成像领域存在的相移问题经过了深入研究,从电子学设计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相移补偿方法,克服了传统相移补偿方案存在的整机体积大、结构和电子学设计复杂等问题。
本发明的方案如下:
基于行间转移CCD的电子相移补偿方法,利用行间转移CCD功能,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目标经光学系统在CCD表面成像,“影像”以vtarget运动;
步骤二:将CCD每个像素的成像区的“影像”转移到相应的转移区;所述目标对应成像在CCD任一像素的内容记为A,此时像素成像区以及转移区的信号记为A1;
步骤三:当目标A运动到两个像素的交界处时,对成像区内的所有像素进行“清零”,即对所有像素的光电子进行复位;
步骤四:当目标A运动到两个像素的交界处时,还同时将所有像素的成像区以及转移区图像沿垂直方向下移一行;
步骤五:由于步骤三对成像区域进行了“清零”,因此当前在含有A1信号的像素的成像区内成像的目标还是A,此刻再对图像进行转移,在该像素内的电荷包能量为A1+A2,成像目标还是A,因此没有相对运动;
以此类推,在曝光时间内,最终累计到目标电荷为A=A1+A2+…+An;其中:n为累加次数;
假设像元尺寸为P;
曝光时间为:
对于以上方案,通常最长曝光时间小于每帧的转移时间。
实现所述行间转移CCD功能的芯片通常要求最高频率工作在4通道模式、54M Hz时钟。
本发明优选SONY公司的ICX694芯片实现所述行间转移CCD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利用行间转移(interline)CCD功能,让CCD传感器的成像区域随着拍摄目标运动,从而实现在曝光时间内拍摄目标与成像区域进行匹配。与机械补偿方法相比,本发明简化了航空视觉成像系统的设计,有效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和相移补偿精度,降低了产品功耗、体积等。
本发明还具有帧频高、成本低、使用灵活、硬件实现结构简单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CCD单个像素的实际设定结构。
图2为目标与传感器对应示意图。
图3为步骤一影像成像的示意图。
图4为步骤二“影像”读出的示意图。
图5为步骤三“影像”清零的示意图。
图6为步骤四“影像”转移的示意图。
图7为步骤五“影像”叠加的示意图。
图8为整个电子相移补偿过程的流程图。
图9为ICX694框图。
图10为曝光区域示意图。
图11为转移区域示意图。
图12为转移流程图。
图13为速度对应图。
图14为参数匹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行间转移CCD功能模型及工作原理
CCD全称为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有关介绍该器件的文献有很多,往往从理论角度出发介绍其工作原理;而对于实际应用,真正有意义的是“怎么用”。
本发明主要将CCD理解为通道。如图1所示,CCD在成像区收集电荷,转移到转移区,在通过垂直转移(通道)、水平转移(通道)将CCD像素输出。
电子快门:清除成像区的有效电荷;
读出操作:将成像区的有效电荷转移到转移区域;
V驱动:将垂直转移区的电荷向下一行转移;
H驱动:将水平转移区的电荷向外输出。
二、本发明利用行间转移CCD功能实现电子相移补偿的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68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ET塑料专用醇溶高遮盖易刮银油墨
- 下一篇:一种高附着力环保印刷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