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的整车电路绝缘检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6239.8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2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海;侯晓翔;宋宗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魏嘉熹;南毅宁 |
地址: | 10010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整车 电路 绝缘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整车电路绝缘检测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电动汽车的绝缘检测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所述整车电路包括动力电池、第一绝缘检测模块、第二绝缘检测模块、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负载电路;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主正继电器和所述第二检测继电器闭合的情况下,检测所述动力电池正极对地的第一等效电阻的阻值;在所述主负继电器和所述第一检测继电器闭合的情况下,检测所述动力电池负极对地的第二等效电阻的阻值;根据所述第一等效电阻和所述第二等效电阻的阻值判断整车电路是否发生绝缘故障。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整车电路绝缘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内的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电动压缩机等,都是需要在高压电状态下工作的高压部件。电动汽车工作环境复杂,振动、温度、湿度以及部件老化等都会使整车电路的绝缘性能下降,出现绝缘故障。动力电池正负极通过绝缘层与底盘构成电流回路,当整车电路的绝缘性能下降时,漏电电流就会增大,漏电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危及乘客安全以及整车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检测电动车辆的整车电路是否发生绝缘故障,确保车辆在绝缘状态下运行,对保证乘客人身安全、电气设备正常工作以及车辆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技术中,在电动汽车处于低压上电状态时,检测动力电池的两极是否有对地漏电的绝缘故障。在确定无动力电池两极无漏电的情况下,将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闭合,以将负载电路接入高压电形成高压回路,使该电动汽车进入高压上电状态。值得说明的是,该高压回路的正极部分和负极部分均对地形成电容效应。此时若要检测该高压回路有无绝缘故障,需要先等待大约10s,使电容效应形成的等效电容完成充电,且该回路各部分的电压稳定之后,再逐次检测该高压回路的各部分有无绝缘故障。若检测到该高压回路有故障,再完成高压下电,线路检修等操作。值得说明的是,若该高压回路存在绝缘故障,在检测该高压回路是否发生绝缘故障的检测周期内,高压漏电对车内乘客以及电气设备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整车电路绝缘检测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电动汽车的绝缘检测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整车电路绝缘检测方法,所述整车电路包括动力电池、第一绝缘检测模块、第二绝缘检测模块、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负载电路;
所述第一绝缘检测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绝缘检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绝缘检测模块包括第一检测继电器;
所述第二绝缘检测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二绝缘检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绝缘检测模块包括第二检测继电器;
所述主正继电器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主正继电器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主负继电器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主负继电器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相连;
其中,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之间的电路为正极线路;所述动力电池的负极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之间的电路为负极线路;
所述方法包括执行以下绝缘检测操作:
控制所述主正继电器和所述第二检测继电器闭合,且所述主负继电器和所述第一检测继电器断开,并检测所述动力电池正极对地的第一等效电阻的阻值,根据所述第一等效电阻的阻值判断所述正极线路是否发生绝缘故障;和/或,
控制所述主负继电器和所述第一检测继电器闭合,且所述主正继电器和所述第二检测继电器断开,并检测所述动力电池负极对地的第二等效电阻的阻值,根据所述第二等效电阻的阻值判断所述负极线路是否发生绝缘故障。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62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