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铸造炉的循环吹炼以及降温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4999.5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8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市兴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4/00 | 分类号: | F27B14/00;B22D13/1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819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造 循环 吹炼 以及 降温 除尘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造炉的循环吹炼以及降温除尘装置,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具有熔炼室,所述熔炼室内架设有矿渣网兜,所述熔炼室的底部通过通孔与溶液腔连通,所述溶液腔内设有加热底座,所述加热底座上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加热底座分割成多个熔渣腔,所述溶液腔的底部设有鼓气通道,所述鼓气通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交叉分布的限流板,所述鼓气通道的底部连接鼓气管道,所述熔炼室的一侧设有除氧室,所述熔炼室与除氧室之间通过上、下两循环管道连通。本发明结构简单,金属液可以循环流动,吹炼的纯度高,炉渣去除方便,减少粉尘飞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冶炼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铸造炉的循环吹炼以及降温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铸造炉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铸件生产加工设备,其应用非常广泛。无论大中小铸造企业的炉子形式怎样,吨位多少,其内部结构大部分是硼酸、金粉、石英、砂子、石棉布、泡花碱等材料经压实振动而制成,耐用性低,其外部结构大多采用钢板制成,重量较大,不易运输和移动,且强度不够,不能满足生产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铸造炉的炉气若直接排放,影响环境,现有技术中炉壁是用多块纤维条进行拼接,而纤维条因为工艺本身的原因,不可能做到厚度密度的均一化,所以不同部位其保温效果也有差异,再加上由于是拼接的原因,接缝处的保温效果也会比较差,因此造成了整个炉腔内温度均一性不是很好。 目前用于该炉的纤维条只能从国外进口,国内的品质更差。 安装纤维条需要一条一条进行长度和宽度的修正,安装比较麻烦,传统的铸造炉是将粉尘和未燃尽的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虽然有加热管,但是升温有限,炉膛狭窄不能充分燃烧,炉膛温度低。熔化材料考究,所以耗能大、成本高,而且只能作为铸造炉使用。
现有技术中,铸造炉在加工生产过程中,金属液在吹炼过程中难以循环流动,导致金属液纯度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金属液可以循环流动,吹炼的纯度高,炉渣去除方便,减少粉尘飞扬的铸造炉的循环吹炼以及降温除尘装置。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方案:
一种铸造炉的循环吹炼以及降温除尘装置,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具有熔 炼室,所述熔炼室内架设有矿渣网兜,所述熔炼室的底部通过通孔与溶液腔连通,所述溶液 腔内设有加热底座,所述加热底座上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加热底座分割成多个熔渣 腔,所述溶液腔的底部设有鼓气通道,所述鼓气通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交叉分布的限流板, 所述鼓气通道的底部连接鼓气管道,所述熔炼室的一侧设有除氧室,所述熔炼室与除氧室之间通过上、下两循环管道连通,所述下循环管道内设有吹液管道,所述吹液管道连通外部的气源,可将溶液从熔炼室吹进除氧室,再经过上循环管道回到熔炼室,实现循环吹炼,所述熔炼室内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炉体的内壁上设有循环冷却水通道,所述溶液腔通过下流通道进入到储液槽,所述储液槽通过下流通道下放到离心铸造箱内。
所述循环冷却水通道连通循环泵,所述炉体的顶部连通有粉尘流通管道,所述粉尘流通管道的侧壁上设有降尘喷涂管道,所述粉尘流通管道连接除尘器。
本发明在炉体内设有熔炼室,在熔炼室内的一侧设有除氧室,通过除氧室与熔炼室之间通过上、下两管道连通,且在下管道内设有鼓吹管道,且鼓吹管道连通外部的气源,这样可以将溶液从熔炼炉吹进除氧室,这样实现了溶液的循环流动,使得溶液的纯度得到提高,在熔炼通道内设有炉渣网兜,这样可以方便除去铸造炉内的矿渣,且在溶液通道内设有多道挡流板,通过在溶液通道的底部连通鼓气管道,这样可以对溶液炉内的溶液进行吹炼,再通过储液槽将溶液排放到离心铸造腔内进行铸造,同时在炉体的侧壁上设有冷却水循环管道和降尘管道,能够有效降尘降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市兴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市兴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4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