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机盐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4934.0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0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咸漠;王庆刚;寿庆辉;梁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D3/26 | 分类号: | C01D3/26;C01D3/04;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邓宇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机盐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无机盐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属于无机盐纳米材料合成制备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得到的纳米颗粒容易出现聚集,导致纳米分布及粒径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如下:一、配制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在水浴中加热;二、加入氯金酸溶液,混合均匀,置于水浴中反应,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无机盐纳米线。本发明得到的纳米颗粒具有高稳定性;且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能在3小时内完成。采用本发明制备的无机盐纳米线平均粒径为63nm‑1300nm,表面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紧密包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盐纳米材料合成制备领域,涉及使用双亲嵌段共聚物合成氯化钾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颗粒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广泛使用的自上而下合成(top-down)、自下而上合成方法(bottom-up)等纳米技术为纳米颗粒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在环境污染物分析、界面催化等领域,纳米颗粒展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目前,在纳米颗粒的标准方面,仍然缺乏广泛的共识。无机盐纳米颗粒由于结构规整、在作为标准物质方面具有潜在的前景。
无机盐纳米线一般通过硬模板法获得,在原子气相沉积的过程中,钾离子和氯离子在纳米孔道内结合、成核结晶,最后形成纳米线。上述方法得到的纳米颗粒往往容易出现聚集现象,导致纳米分布及粒径不均匀,进而对纳米颗粒的应用性能造成不良影响。这个过程往往需要高温、高压和价格高昂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得到的纳米颗粒容易出现聚集,导致纳米分布及粒径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无机盐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无机盐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配制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使用氢氧化钾溶液调节pH值;
二、将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在水浴中加热;
三、将经过预热氯金酸溶液一次性全部注入到步骤二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中,混合均匀,置于水浴中反应,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无机盐纳米线。
进一步限定,步骤一中所述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为分子量为12600的F127或分子量为5750的P123。
进一步限定,步骤一中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质量体积浓度为20wt%-25wt%。
进一步限定,步骤一中使用摩尔浓度为2mol/L-5mol/L的氢氧化钾溶液调节pH值为7-12。
进一步限定,步骤二中在40℃-60℃水浴中加热30分钟-60分钟。
进一步限定,步骤三中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2×10-3mol/L-10×10-3mol/L;所述预热温度与步骤二所述水浴温度相同。
进一步限定,步骤三中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与氯金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0-40):1。
进一步限定,步骤三中在40℃-60℃水浴中反应3小时-6小时。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还原氯金酸根离子过程中,释放的氯离子与钾离子结合,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保护下形成立方体氯化钾纳米晶体,得到的纳米颗粒表面负载有一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合物,能够有效防止颗粒的聚集,纳米颗粒具有高稳定性;且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能在3小时内完成。
采用本发明制备的无机盐纳米线平均粒径为63nm-1300nm,表面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双亲嵌段共聚物紧密包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49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