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U吸塑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1025.3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4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赖金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金田 |
主分类号: | B29C51/36 | 分类号: | B29C51/36;B29C51/10;B29K7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吴世民 |
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u 塑成 模具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U吸塑成型的模具及其成型方法,包括上模、下模、中模,上模、下模相对、两中模对称置于上模与下模间;上模伸出有成型凸起;两对称的中模与下模下表面上的成型下凹组成密封的成型腔体;中模的底面上设有橡胶中空密封圈,中模上设有与橡胶中空密封圈配合的正压气道,正压气道与外部的空压设备相连,正压气道可在工作时将橡胶中空密封圈顶出,实现中模与下模间的无隙配合。本发明在实施时,利用上述真空吸附性,实现材料与成型腔面间的吸紧,进而在小压强值的注胶加工中,完成较好的成型加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不同立体形状的成型,有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件成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实现PU类带胶成型立件的,并可达到较好的成型高度及成型形状的PU吸塑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PU带胶成型件在各类服装、鞋、包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的PU带胶成型件的加工模具以及加工工艺较为简单,在成型后,不论是在成型效果、可成型高度上均有明显不足。具体的说,目前的PU带胶件包括胶体、PU皮料,在成型时,将PU皮料置入模具中,而且注入胶体,进而利用腔体实现结合和成型。由PU皮料的特性,以及成型材料、工艺要求所限,实际注入胶体的压力较小,再加之材料本身的成型特性,期成型的立面高度有限,且只能成型弧形拱起的立面PU带胶成型件,造型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PU吸塑成型模具及其成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U吸塑成型的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中模,上模、下模相对、两中模对称置于上模与下模间;上模伸出有成型凸起;两对称的中模与下模上表面上的成型下凹组成密封的成型腔体;中模的底面上设有橡胶中空密封圈,中模上设有与橡胶中空密封圈配合的正压气道,正压气道与外部的空压设备相连,正压气道可在工作时将橡胶中空密封圈顶出,实现中模与下模间的无隙配合;下模在成型下凹上设有若干个真空吸孔;真空吸孔与设有下模上的一个平衡腔相连;平衡腔与设在下模上的负压气道相连通;平衡腔由下模开设的凹槽以及用于密封凹槽的密封板构成;密封板与下模间无隙配合,同时下模上还设有若干个密封槽;密封板上设有若干个与密封槽对位配合的实心橡胶密封圈。
基于上述模具结构,本发明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材料铺放在下模上,而后上模、中模下行,与下模配合紧压,完成成型用的密封腔体的构建;
步骤二:正压气道通入正压气流,保证橡胶中间密封圈顶起,压紧材料的同时,保证与材料材料以及下模间的密封,进而保证成型用的密封腔体的密封;
步骤三:在注胶的同时,负压气道接真空设置,使材料受真空作用吸紧在成型下凹的凹面上,再进行注胶,注胶完成后上模上行,待成品定型;
步骤四:上模连同中模上行,完成产品冷却出模。
本发明在实施时,利用上述真空吸附性,实现材料与成型腔面间的吸紧,进而在小压强值的注胶加工中,完成较好的成型加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不同立体形状的成型,有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发明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理解,现结合附图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金田,未经赖金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10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