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兼具六价铬去除和好氧反硝化性能的施氏假单胞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74781.1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6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倪晋仁;桂梦瑶;郑茂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38;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郭红燕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兼具 六价铬 去除 和好 硝化 性能 施氏假单胞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兼具六价铬去除和好氧反硝化性能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该施氏假单胞菌保藏号为CGMCC No.14062,其不但具有去除六价铬的能力,同时具有在好氧条件下的反硝化能力。当污水中六价铬浓度在0~10mg/L范围内,该菌株能够以硝酸盐氮为唯一氮源,在好氧条件下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达100%,六价铬的去除率可达80%甚至90%以上。本发明具有操作便捷,脱氮效率高等优点,对优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和减弱六价铬对污水脱氮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好氧环境下即可将水体中的硝酸盐 氮和六价铬同步去除的施氏假单胞菌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产生,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国的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尚不能跟上工业用水的规模,导致仍然有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管网。六价铬作为一种重 要的工业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镀、染料制造、皮革和冶金行业,这些行业会产生大量 的含铬废水,这些废水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研究表明,六价铬会影响大 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微生物的大量死亡,而城镇污水处理厂通常不具备处理六 价铬的能力,所以六价铬的进入会严重影响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由于六价铬的的毒性是三价铬的100倍,所以通常处理六价铬污染的方法是将六价 铬转化成三价铬。常见的处理六价铬废水的方法有吸附法、化学还原沉降、电化学法、离子交换法和光催化法等,但是近年来微生物处理含铬废水以投资小、运行费用低、无 二次污染等优点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好氧反硝化作用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该技术基于好氧反硝化菌可以同时进行氧气和硝酸盐呼吸的特性,为实现在单一好氧反应器中达到脱氮目的提供了理论基础。自从第一株好氧反硝化菌T.pantotropha被成功分离后,近年来 更多的高效好氧反硝化菌株得到分离,并被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系统中。好氧反硝化作 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因其工艺简单、脱氮效果好、不需补加酸碱等优势近年 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针对含六价铬废水进入生活污水,六价铬和硝酸盐氮共存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同时 去除这两种污染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发掘兼具六价铬去除能力和好氧反硝化性能的细菌,并将其应用于污水处理中,将会有效削减六价铬对污水生物脱氮过程的潜 在风险,为保障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六价铬去除和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通过该菌株强化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脱氮效果,以削减六价 铬的存在对污水处理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
本发明所提供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是一株具有在单一好氧环境 中实现硝酸盐氮和六价铬同步去除能力的好氧反硝化细菌。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兼具六价铬去除和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于2017年4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其保藏号为CGMCC No.14062。
如以上所述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其特征在于:该菌株能以硝酸 盐氮为氮源,以有机物为碳源进行好氧反硝化作用,同时能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从 而在好氧条件下将硝酸盐氮和六价铬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47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