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成本积分沙漏电度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61063.0 | 申请日: | 2017-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2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峥;汪洋;陈蜀乔;申江卫;肖仁鑫;颜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R11/00 | 分类号: | G01R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成本 积分 沙漏 电度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成本积分沙漏电度表,属于电子仪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通电表(转盘式电表)工作原理是:当把电能表接入被测电路时,电流线圏和电压线圏中就有交变电流流过,这两个交变电流分别 在它们的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交变磁通穿过铝盘,在铝盘中感应出涡流;涡流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 铝盘得到转矩(主动力矩)而转动。负载消耗的功率越大,通过电流线圏的电流越大,铝盘中感应出的涡流也越大, 使铝盘转动的力矩就越大。即转矩的大小跟负载消耗的功率成正比。功率越大,转矩也越大,铝盘转动也就越快。铝 盘转动时,又受到永久磁铁产生的制动力矩的作用,制动力矩与主动力矩方向相反;制动力矩的大小与铝盘的转速成 正比,铝盘转动得越快,制动力矩也越大。当主动力矩与制动力矩达到暂时平衡时,铝盘将匀速转动。负载所消耗的 电能与铝盘的转数成正比。铝盘转动时,带动计数器,把所消耗的电能指示出来。这就是电能表工作的简单过程。
智能电表(全电子式电表)工作原理电子式电度表的基本原理是实时对电源电压、用电电流进行取样、计算。相当于用电压表、电流表持续不断的14h记录电压、电流读数,还有二者相位关系也要记录,根据这一系列的数据最终换算成耗电数。当然,实际中是实时换算的,测量速度也是每秒上千次甚至更多。这些工作均是由内部的微处理器完成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电脑了,因为没有了机械传动机构且那些电子电路、微电脑电路的功耗可以做的非常低,甚至以微安计,所以他非常省电,这是其中的一个优点。
在一些工业落后而贫困的地区,采用上述的电度表是不太现实的,相对而言上述电度表成本高,结构复杂,因此,采用一种低成本的装置,可以直观测耗电量的电度表是有存在的价值的,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技术,该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可以测量交直流的耗电量,可直接观测低成本积分沙漏电度表得知电度值。
本发明由分压电阻(1)、可调电阻(2)、复位弹簧(3)、常开触点(4)、电压端电磁线圈(5)、led灯珠(6)、沙漏滑移槽(7)、沙漏滑移槽托板沙漏孔洞面积控制U型槽(8)、沙漏孔洞面积控制片U型槽(9)、沙漏孔洞面积控制片(10)、沙漏孔洞面积控制铁心(11)、铁磁体(12)、电流端电磁线圈(13)、铁心滑移空腔(14)、沙漏滑移槽托板(15)、热熔丝(17)构成;
电源电流输出端导电线分为两路,一路为直流输出端,串接电流端电磁线圈(13)后至负载,该电磁线圈同时构成常开触点(4)的继电器线圈;另一路串接分压电阻R(1)、可调电阻(2)、led灯珠(6)、常开触点(4)后再串接一个电压端电磁线圈(5)至负极端,线圈内部为电磁体(12),电磁体的一端植入沙漏滑移槽托板(15)右端铁心滑移空腔(14)内,该空腔的左端设置有沙漏孔洞面积控制铁心(11),沙漏孔洞面积控制铁心(11)与沙漏孔洞面积控制片(10)连接固定,沙漏孔洞面积控制片(10)内设有沙漏孔洞面积控制片U型槽(9),沙漏滑移槽托板(15)内嵌入有沙漏滑移槽托板沙漏孔洞面积控制U型槽(8),沙漏滑移槽托板沙漏孔洞面积控制U型槽(8)层叠摆放在沙漏孔洞面积控制片U型槽(9)之上,当两者发生相对运动时,沙漏孔洞面积发生改变。
电度积分沙漏(16)由上沙漏壶(19)与下沙漏壶(20)两部分对接构成,上沙漏壶(19)与下沙漏壶(20)具有相同的结构,体积和容量以及形状完全相同,并设有相同的刻度(18)。
工作原理: 电源电流输出端导电线分为两路,一路为直流输出端,串接电流端电磁线圈(13)后至负载,该电磁线圈同时构成常开触点(4)的继电器线圈;另一路串接分压电阻R(1)、可调电阻(2)、led灯珠(6)、常开触点(4)后再串接一个电压端电磁线圈(5)至负极端。因此,串接电流端电磁线圈(5)中的电流正比于直流输出端接负载的电流。电源输出的总能量用电度表来表征,电源输出的电能E=kVIT,可知E∝V;E∝I;E∝T;这里,V 为输出电压,I输出电流,T时间,k为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10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