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线紧线装置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3776.2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1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万建成;孙涛;江明;周亚傲;彭飞;刘晨;杨磊;吴念朋;朱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1/04 | 分类号: | H02G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一斐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线装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线紧线装置及工艺,紧线装置包括:拉环、第一锁扣、第二锁扣和气囊;其中,所述第一锁扣和所述第二锁扣分别套接于所述气囊第一端内外两侧相对应的位置,用于锁紧所述气囊;所述气囊内开设有待张紧导线穿设的通道,所述第一锁扣与穿设于所述气囊的待张紧导线接触连接,用于在所述拉环对所述第一锁扣施加拉力时,紧固所述待张紧导线;所述气囊通过所述第一锁扣与所述拉环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拉环牵引待张紧导线时对所述待张紧导线施加径向压力。本发明中,装置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第一锁扣、第二锁扣和拉环上,使得整体装置质量较轻,便于工人操作;并且由于气囊具有弹性,在紧线过程中能够防止导线受到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机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线紧线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为实现能源的大规模输送,电网建设朝着大型化、新型化发展。大型输电线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紧线施工是架空输电线路架线施工的重要环节。
新型导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对架线用施工机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作为一种新型导线,与现有的各种芯线相比,它具有抗拉强度大、质量轻、耐酸、耐碱,无电化学腐蚀、工作温度高和高温弧垂小等优点,但是碳纤维复合芯抗弯及抗扭能力、侧向耐压性较差,对相应施工工艺和施工机具也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架空输电线路用紧线设备是输电线路工程架线施工必备的主要机具之一,目前使用的紧线设备为铝合金平行移动卡线器,它由上夹嘴、下夹嘴、连板、拉板、拉环、拉环滑动轴、三个铰支销轴和销轴组成。作业时,导线置于上、下夹嘴之间,当拉动拉环时,拉环滑动轴在下夹嘴上的导向槽内向右滑动,带动拉板向右移动,由于连板的一端由拉板铰支销轴连接在下夹嘴上无法移动,迫使上夹嘴下压,并沿销轴平行向右移动,压紧导线。拉环上拉力越大,上夹嘴所受的下压力也就越大,以保证导线被上、下夹嘴紧紧夹握住。现有的紧线设备质量较重,并且,在紧线过程中容易损伤导线。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导线紧线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紧线设备紧线过程中容易损伤导线并且质量较重的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导线紧线工艺。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导线紧线装置,包括:拉环、第一锁扣、第二锁扣和气囊;其中,所述第一锁扣和所述第二锁扣分别套接于所述气囊第一端内外两侧相对应的位置,用于锁紧所述气囊;所述气囊内开设有待张紧导线穿设的通道,所述第一锁扣与穿设于所述气囊的待张紧导线接触连接,用于在所述拉环对所述第一锁扣施加拉力时,紧固所述待张紧导线;所述气囊通过所述第一锁扣与所述拉环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拉环牵引待张紧导线时对所述待张紧导线施加径向压力。
进一步地,上述导线紧线装置中,所述气囊包括:内管本体、外管本体和连接体;其中,所述内管本体的第一开口端与所述外管本体的第一开口端相连通,所述内管本体的第二开口端、所述外管本体的第二开口端均与所述连接体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连接体与所述第一锁扣及所述第二锁扣相连接;所述内管本体与所述外管本体之间设置有充气层,所述连接体上开设有向所述充气层充气的第一充气口。
进一步地,上述导线紧线装置中,所述外管本体的侧壁开设有向所述充气层充气的第二充气口。
进一步地,上述导线紧线装置中,所述内管本体为变径管,所述内管本体渐缩段的第一开口端与所述连接体相连接;和/或所述外管本体为变径管,所述外管本体渐缩段的第一开口端与所述连接体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导线紧线装置中,所述第一锁扣包括:第一连接件和两端开口的第一筒体;其中,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开设有贯穿两个开口端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一开口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拉环相连接的连接耳及与所述第二锁扣和所述连接体相连接的杆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37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