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岩棉或玻璃棉生产过程中的防尘油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5899.1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9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宏信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3/22 | 分类号: | C09K3/22;C03C13/00;C03C1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玻璃棉 生产过程 中的 防尘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棉或玻璃棉生产过程中的防尘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岩棉或玻璃棉生产过程中的防尘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岩棉和玻璃棉是一种优良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在岩棉/玻璃棉生产中由于熔融的液体在甩丝过程中会产生极其细小的粉尘,这种粉尘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呼吸道而进入人体,且在人体不易降解。因此在国外岩棉/玻璃棉生产中都使用一种防尘油,用于防止粉尘的飞散。
目前国内能够生产的是适用于玻璃棉生产的防尘油,但还没有适用于岩棉生产的防尘油,由于岩棉生产的特殊性和高温性,要求该种防尘油具有超高的闪点(大于280摄氏度),所以该种防尘油的生产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目前国内岩棉生产企业或者不使用防尘油,或者使用进口高价的防尘油,且受到国外供应商运输时间的控制,并且国外进口的防尘油价格昂贵,在使用上也存在易于堵住喷嘴等弊端,并且实际使用时间扣除国外供应商生产和运输时间后,仅余2-3个月,存在一定的浪费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岩棉或玻璃棉生产过程中的防尘油及其制备方法,它能提供一种新型的岩棉生产过程中的防尘油。
一种用于岩棉或玻璃棉生产过程中的防尘油,所述防尘油的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
优选的,所述基础油为石油提炼物或矿物油。
优选的,所述基础油的闪点高于280摄氏度。
优选的,所述基础油的使用牌号为150BS、350SN、250SN或450SN。
优选的,所述复合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硫酸钠。
优选的,所述复合乳化剂为OP-10。
优选的,所述复合乳化剂为琥珀酸二异辛脂。
优选的,所述复合乳化剂为OT-100。
优选的,所述复合乳化剂为SP-70。
防尘油的制备方法包括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将基础油加热到60度以上;
第二步:加入稳定剂以及复合乳化剂,充分搅拌混合;
第三步:慢慢加入去离子水水,逐渐提高搅拌速度直到3000rpm;
第四步:转相后停止加水,待反应釜中液体完全转相至水相;
第五步:慢慢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搅拌;
第六步:加入消泡剂消除泡沫;
第七步:加入ph值调节剂讲pH值调整到9左右;
第八步:加入增稠稳定剂,调整产品粘度为1500-2000CPS;
第九步:充分搅拌至均匀后,过滤包装成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体现本发明原理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取重量比基础油46%;复合乳化剂2%;稳定剂5%;消泡剂0.2%;Ph调节剂0.5%;增稠稳定剂2%;纯净水44.3%进行备用。
基础油选择石油提炼物和矿物油中的一种。
基础油的闪点高于280摄氏度,选择基础油的使用牌号为150BS、350SN、250SN或450SN。
复合乳化剂选择十二烷基苯硫酸钠、OP-10、琥珀酸二异辛脂、OT-100和SP-70中的一种。
将上述各组份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处理
第一步:将基础油加热到60度以上;
第二步:加入稳定剂以及复合乳化剂,充分搅拌混合;
第三步:慢慢加入去离子水水,逐渐提高搅拌速度直到3000rpm;
第四步:转相后停止加水,待反应釜中液体完全转相至水相;
第五步:慢慢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搅拌;
第六步:加入消泡剂消除泡沫;
第七步:加入ph值调节剂讲pH值调整到9左右;
第八步:加入增稠稳定剂,调整产品粘度为1500-2000CPS;
第九步:充分搅拌至均匀后,过滤包装成成品。
实施例2:取重量比基础油50%;复合乳化剂3%;稳定剂7.5%;消泡剂0.5%;Ph调节剂1%;增稠稳定剂3.5%;纯净水34.5%进行备用。
基础油选择石油提炼物和矿物油中的一种。
基础油的闪点高于280摄氏度,选择基础油的使用牌号为150BS、350SN、250SN或450SN。
复合乳化剂选择十二烷基苯硫酸钠、OP-10、琥珀酸二异辛脂、OT-100和SP-70中的一种。
将上述各组份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处理
第一步:将基础油加热到60度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宏信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宏信和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58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