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R模式与非VR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44455.6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2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林形省;汪轩然;冯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F3/048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林锦澜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vr 模式 之间 切换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VR模式与非VR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涉及VR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当检测到切换指令时,获取当前显示的界面的界面标识;基于当前显示的界面的界面标识,从存储的VR界面标识与非VR界面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获取目标界面标识;基于目标场景标识进行模式切换。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可以根据VR界面标识和非VR界面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界面标识,因此,根据目标界面标识进行模式切换时,可以切换到当前显示的界面对应的另一模式的界面,也即是,当进行模式切换后,可以延续切换前显示的界面继续显示,避免了相关技术中模式切换时跳转到指定页面造成的切换前界面信息丢失的问题,保证了界面显示的连贯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VR模式与非VR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VR技术是利用终端生成实时动态的三维模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将该VR设备与终端进行连接,以沉浸在该三维模拟环境中,并且根据该三维模拟环境可以做出诸如头部转动、手势等各种行为操作,VR设备检测该行为操作的行为参数,将该行为参数发送至终端,由终端处理该行为参数,并做出实时响应。当终端通过VR技术与用户进行交互时,即确定终端处于VR模式,相反,确定终端处于诸如2D(2-Dimensional,平面)等非VR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操作,终端往往需要在VR模式与非VR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相关技术中,当终端进行VR模式与非VR模式之间的切换时,可以在检测到切换指令时,从当前显示的界面跳转到一个指定界面进行显示,然后再由用户从该指定界面选择对应的内容以继续显示。例如,终端当前处于2D模式,且当前显示的界面为界面1,当检测到切换指令时,终端可以从界面1跳转到VR模式下的一个指定界面进行显示,然后再由用户在该指定界面中进行操作,终端根据用户的操作继续显示VR模式下的界面1。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VR模式和非VR模式切换时,切换方式生硬且容易丢失上下文信息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VR模式和非VR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VR模式与非VR模式之间切换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切换指令时,获取当前显示的界面的界面标识;
基于所述当前显示的界面的界面标识,从存储的VR界面标识与非VR界面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获取目标界面标识;
基于所述目标界面标识进行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当前显示的界面的界面标识,从存储的VR界面标识与非VR界面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获取目标界面标识之前,还包括:
获取VR模式下的多个VR界面的界面标识以及所述多个VR界面在非VR模式下对应的多个非VR界面的界面标识;
将所述多个VR界面的界面标识和所述多个非VR界面的界面标识一一对应存储,得到所述VR界面标识与非VR界面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界面标识进行模式切换,包括:
当所述目标界面标识为非VR模式下的界面标识时,获取所述目标界面标识对应的非VR界面;
获取所述非VR界面所属的应用在对应的VR界面中显示的内容;
将获取到的内容显示在所述非VR界面。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界面标识进行模式切换,包括:
当所述目标界面标识为VR模式下的界面标识时,获取所述目标界面标识对应的VR界面;
获取所述VR界面所属的应用在对应的非VR界面中显示的内容;
将获取到的内容显示在所述VR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44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音乐播放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交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