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胶霉菌素油膏中回收胶霉菌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9420.3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9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杨传伦;马韵升;徐泽平;刘圣鹏;张心青;王建平;车树刚;王春;王杉杉;韩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98/20 | 分类号: | C07D498/2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杨婷 |
地址: | 256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霉菌 素油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回收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从胶霉菌素油膏中回收胶霉菌素的方法,包括(1)萃取;(2)洗涤;(3)萃取;(4)吸附;(5)解吸附;(6)结晶步骤,本发明根据胶霉菌素的极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溶剂分步处理,回收油膏中的胶霉菌素,回收率达到60%以上,从而提高胶霉菌素的收率,降低胶霉菌素的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回收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从胶霉菌素油膏中回收胶霉菌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胶霉菌素,又称胶霉毒素,是表聚硫代哌嗪二酮类毒素,为低分子量极性的硫桥类型的化合物。Weidling和Emerson(1936)首次将这种物质从Trichoderma lignorum中分离出来, Weidling将这种物质命名为胶霉毒素(gliotoxin),1958年由Bell等人鉴定出其结构。
国外对胶霉菌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活性方面,如Sutton P等阐述了胶霉菌素在体内的生物活性;Beaver J等人阐述了胶霉菌素通过激活淋巴细胞和诱导cAMP水平的凋亡,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D.M.Vigushin等阐述了胶霉菌素的抑制肿瘤活性,通过抑制法尼基转移酶、牻牛儿基转移酶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代谢,这使它成为抗癌药物的研究重点。目前胶霉菌素在抗菌等方面也有了深入的研究,如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吴玉珠等研究了胶霉菌素对茄病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的抑制效果和它对土壤中真菌群落分布的影响。
目前胶霉菌素在提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膏,含有2-4%的胶霉菌素,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胶霉菌素油膏一度被视为“废品”无人问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胶霉菌素的极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溶剂分步处理,回收油膏中的胶霉菌素,回收率达到60%以上,从而提高胶霉菌素的收率,降低胶霉菌素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从胶霉菌素油膏中回收胶霉菌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萃取:向胶霉菌素油膏加入有机溶剂I,搅拌均匀后,降温至10℃以下加快沉淀析出,过滤得到胶霉菌素粗品,将母液进行蒸馏,回收母液中的溶剂;其中,有机溶剂I的体积:胶霉菌素油膏的体积=2-15:1;
(2)洗涤:过滤得到的胶霉菌素粗品采用溶剂洗涤,得到胶霉菌素半成品,洗涤液回收溶剂,洗涤母液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离心,收集清液有机相;其中,每克胶霉菌素粗品所需溶剂体积为1-5ml,洗涤母液的体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体积=2-5:1;
(3)萃取:减压浓缩有机相至原体积的1/2-1/10,向浓缩相中加入有机溶剂II,搅拌均匀后,降温至10℃以下加快沉淀析出,过滤,得胶霉菌素半成品;将母液进行蒸馏,回收母液中的溶剂;其中,有机溶剂II的体积:清液的体积=1-10:1;
(4)吸附:回收溶剂的母液采用吸附剂吸附,吸附剂质量:母液质量=1-5:1,混合均匀后,在30-80℃的条件下烘干;
(5)解吸附:烘干的吸附样品用有机溶剂III提取,有机溶剂III的体积:吸附样品质量=1-3:1,固液分离后,回收提取液中的溶剂;
沉淀用甲醇提取,每克沉淀所需甲醇体积为1-2ml,固液分离后,回收提取液中的甲醇;
沉淀用有机溶剂IV提取,每克沉淀所需有机溶剂IV体积为1-3ml,固液分离,将提取液减压浓缩,得胶霉菌素半成品;
(6)结晶:将步骤(2)、(3)和(5)中的胶霉菌素半成品用有机溶剂V溶解,加入活性炭脱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石油醚,溶液的体积:石油醚的体积=1:2-5,降温到10℃以下加快沉淀析出,沉淀为胶霉菌素产品,将母液进行蒸馏,回收母液中的溶剂。
本发明所述的油膏为胶霉菌素生产过程的母液经浓缩得到的油膏,含有2-4%的胶霉菌素,其它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及低极性小分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94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