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双组份抗渗环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7498.1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3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倪志广;刘川;魏玉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昌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8 | 分类号: | C09D175/08;C09D7/61;C08G18/76;C08G18/48;C08G18/58;C08G18/66 |
代理公司: | 12219 天津合志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松<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3016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道 双组份抗渗 环保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的双组份抗渗环保材料由A、B组份按照重量比1:1‑3混合而成,其中A组分由如下物质组成:甲苯二异氰酸酯7‑10份,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0‑15份,聚醚多元醇‑1 35‑50份,聚醚多元醇‑2 10‑15份,环氧树脂0‑20份,环保稀释剂1‑10份;B组分由如下物质组成:胺类交联扩链剂4‑5份,聚醚多元醇‑3 20‑45份,聚醚多元醇‑4 5‑10份,增塑剂10‑15份,滑石粉40‑55份,氧化锌1‑10份,绢云母粉1‑10份,沉淀硫酸钡10‑20份,有机膨润土1‑4份,颜填料1‑4份,活性纳米填料10‑20份,增强剂5‑10份,稀释剂10‑20份,催化剂1‑2份,助剂0.1‑1份。本发明材料集环保、耐磨、抗渗、高延伸率于一体,并引入纳米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应用性能,专门应用于管道,不仅环保,而且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抗渗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管道的双组份抗渗环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钢管腐蚀问题普遍存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部门,既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钢管在自然条件下 (大气,天然水体、土壤)或人为条件(酸、碱、盐及其它介质)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腐蚀.一种自发进行的无谓的消耗。其根本原因钢质管道是因为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在上述条件下它们就要恢复原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成铁氧化物碳酸盐等.或转变为可溶性离子。这一过程就是金属的腐蚀过程。根据统计,我国钢铁年产量1.6亿吨.每年因腐蚀而损耗6千多万吨.差不多等于上海宝钢钢铁总厂的年产量。腐蚀不仅是钢铁资源的浪费,还会因腐蚀使管道、设备使用寿命缩短更换新管道设备的造价费用远远超过金属材料本身的价格,生产成本因此而增大,降低了经济效益腐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是巨大的。腐蚀产物形成垢层,影响传热和介质流速传热效率降低,能耗由此大大增加,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2800亿元,比每年风灾,水灾、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总和还要多。
腐蚀造成各种事故和重大灾害。由于钢质管道、设备的腐蚀,引起生产企业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生活供、供气、供采暖蒸汽或热水,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埋地输油气、水等管道、管网的泄漏,企业炼油,化工、化纤、化肥、制药等管道、设备的跑、冒、滴漏.除损失大量有用的物质外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火灾、爆炸、塌毁等灾难性事故。鉴于金属腐蚀的普遍存在.为了防止或减缓金属腐蚀的发生.各种金属防腐技术和工艺应运而生。金属防腐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延长管道设备使用寿命,节省资金、保证安全生产。我国石油、化工、公共事业等行业.管道因腐蚀穿孔达2万次/年.其主要发生在钢管的接口处和管道自身的磕碰伤。
目前,正是我国全面开展大规模、高标准的地下新旧管网改造和建造的高峰期,解决现有管道易腐蚀、易渗漏的问题是我国地下管道建设需要解决的这个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背景技术不足,针对目前市政管道渗漏问题专门研制的一种管道抗渗材料。该材料集环保、耐磨、抗渗、高延伸率于一体,并引入纳米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应用性能,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管道的双组份抗渗环保材料,由A、B组份按照重量比1:1-3 混合而成,其中A组分由如下重量份数物质组成:
B组分由如下重量份数物质组成:
所述活性纳米填料是将钙基纳米级粉末混入含有偶联剂的酯类或酮类溶剂中充分混合均匀,后经干燥设备脱出溶剂,备用。
进一步,聚醚多元醇-1是官能度2,分子量1000-6000的一类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2是官能度2-3,分子量1000-3000的一类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3是官能度2,分子量1000-3000的一类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4是官能度2,分子量1000-6000的一类聚醚多元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昌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昌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74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