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和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6904.2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9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德;薛德兰;郭德晖;温欣;赵磊;张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11/03 |
代理公司: | 11240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润滑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和发动机。其中,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用于为用油组件润滑,润滑系统包括:主供油通路,在主供油通路上设有机油滤清器:机油收集器,与主供油通路连接,机油收集器包括主吸管和与主吸管间隔设置的副吸管;辅助供油通路,设置在用油组件和主供油通路之间,并且主供油通路和辅助供油通路的连接处位于机油滤清器的上游;其中,润滑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时,润滑油经主吸管和主供油通路流至用油组件;在第二工作模式时,润滑油经副吸管和辅助供油通路流至用油组件。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润滑系统的油压响应速度慢等导致发动机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和发动机。
背景技术
伴随着车辆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越来越重视车辆的可靠性。发动机的可靠性对于车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动机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动机润滑的可靠性。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工作条件苛刻,在发动机启动时需要快速建立油压,保证润滑,才能保证这些零部件的可靠性。
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润滑油含有杂质,而用油组件的润滑间隙很小,因此,现有技术中,润滑系统从油底壳中吸取的润滑油必须经过机油滤清器等过滤后才能供给用油组件,而不能直接供给用油组件。这导致润滑系统的油路长,润滑油的流动阻力大,因此降低了用油组件的油压响应速度。在发动机启动时,用油组件会因缺乏润滑而产生干摩擦,降低了发动机用油组件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和发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润滑系统的油压响应速度慢等导致发动机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用于为用油组件润滑,润滑系统包括:主供油通路,在主供油通路上设有机油滤清器:机油收集器,与主供油通路连接,机油收集器包括主吸管和与主吸管间隔设置的副吸管;辅助供油通路,设置在用油组件和主供油通路之间,并且主供油通路和辅助供油通路的连接处位于机油滤清器的上游;其中,润滑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时,润滑油经主吸管和主供油通路流至用油组件;在第二工作模式时,润滑油经副吸管和辅助供油通路流至用油组件。
进一步地,机油收集器还包括与主吸管和副吸管均连接的切换机构,切换机构用于使润滑系统在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第一工作模式时,主吸管与主供油通路连通且主吸管与辅助供油通路断开,主供油通路和辅助供油通路均与副吸管断开,在第二工作模式时,副吸管与辅助供油通路连通,主供油通路和辅助供油通路均与主吸管断开。
进一步地,切换机构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腔体,壳体上设有与腔体均连通的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第一出口与第一进口对应设置,第二出口与第二进口对应设置,副吸管与第一进口连接,主吸管与第二进口连接,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均与主供油通路连接;封堵件,在腔体内可滑动地设置,封堵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封堵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口处于打开状态且封堵件封堵第二进口,在封堵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进口处于打开状态且封堵件封堵第一进口。
进一步地,切换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腔体内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用于对封堵件施加作用力使封堵件封堵第二进口。
进一步地,在第二工作模式时,副吸管与主供油通路连通,封堵件与壳体密封配合,封堵件将腔体分成相隔开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弹性元件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第二腔体与机油滤清器和用油组件之间的连接管路连接,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均与第一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辅助供油通路上的第一控制阀以控制辅助供油通路的通断,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在主供油通路上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于机油滤清器和用油组件之间,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控制阀均与用于控制发动机的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69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