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可见光削减纳米银对硝酸盐去除不利影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9846.0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5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郑雄;陈银广;梁琳达;张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28;C12N1/00;C02F101/16;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可见光 削减 纳米 硝酸盐 去除 不利 影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可见光削减纳米银对硝酸盐去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制反硝化培养基,调节pH值至7.0,在预定温度下高压灭菌第一预定时间;(2)在厌氧环境下,将经超声处理过的AgNPs悬浮液加入经步骤(1)处理的反硝化培养基中,接种反硝化微生物;(3)于恒温光照摇床内振荡培养第二预定时间,进行反硝化作用。本方法所采用的光源属于可见光的范畴,实际可操作性强,可直接利用自然界中的可见光,这显著降低了削减纳米银材料不利影响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废水或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同时调节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改变纳米银材料的物化性质,实现对反硝化微生物生长的调控和降低纳米银材料的毒性,从而削减纳米银材料对反硝化过程不利影响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全世界各国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其中,AgNPs因具有独特优良的性质更受生产者的亲睐。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和废弃会导致产品中的纳米材料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势必会造成环境中纳米材料的积累。反硝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全球氮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由反硝化微生物来完成的,广泛发生于土壤、河流、湖泊、海洋、底泥等各个自然环境中。在污水处理方面,反硝化过程更是生物脱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纳米产品对反硝化过程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纳米材料毒性削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研究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但仍有部分相关研究报道。例如,通过对纳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或者添加相应的配体来达到改变纳米材料本身的毒性或者通过添加大分子物质来降低纳米材料的毒性。但是上述方法均需提前改变纳米材料自身的特性,对于削减实际环境中纳米材料的毒性是不切合实际的。发明人的前期研究表明,微生物的活性是生物处理效果的关键,当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高时,反硝化的会达到较好的整体处理效果和较强的抗冲击能力。而在暴露过程中,通过改变环境中暴露的纳米银材料的毒性,可有效降低纳米银材料对反硝化过程的毒性。因此,发明人考虑,如果能够同时强化反硝化微生物抵抗纳米银材料生物毒性的能力,降低暴露时纳米银材料的毒性,将达到有效削减其对反硝化过程的潜在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削减实际环境中纳米银材料对反硝化过程不利影响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可见光削减纳米银对硝酸盐去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反硝化培养基,调节其pH值至7.0,控制反硝化培养基的初始 NO3--N 浓度为300 mg/L,在预定温度下高压灭菌第一预定时间;
(2)在厌氧环境下,将经超声处理过的AgNPs悬浮液加入经步骤(1)处理的反硝化培养基中,接种反硝化微生物;控制暴露的AgNPs的浓度为1mg/L~5mg/L;
(3)于恒温光照摇床内振荡培养第二预定时间,进行反硝化作用;其中:控制恒温的温度为30 ℃,光照强度为12000LX,振荡培养的转速为160rpm,第二预定时间为24h。
本发明中,步骤(1)中,预定温度为120℃,第一预定时间为5min。
本发明中,步骤(2)中,厌氧环境是通过充入氩气吹扫第三预定时间所形成的。
本发明提出的利用可见光削减纳米银对硝酸盐去除不利影响的方法,推荐的工艺参数为:在反硝化过程暴露于纳米银材料的同时,进行可见光的照射,本发明的最佳光强为12000LX。为强化反硝化微生物抵抗纳米银材料生物毒性的能力,微生物的最佳生长环境保持为pH7.0,温度为30℃,厌氧环境,反应周期为24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9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