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银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24757.7 | 申请日: | 201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2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盛开洋;许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诺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25/08;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马骁 |
地址: | 21311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抗菌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银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抗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抗菌剂通常可分为天然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三大类。天然抗菌剂具有安全无毒、广谱、颜色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加工困难、耐热性差、资源有限等缺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有机抗菌剂能有效抑制有害细菌、霉菌的生长与繁殖,见效快,但热稳定性较差、易分解等缺陷,正逐渐被淘汰。由于无机抗菌剂具有抗菌广谱、耐热性好等优点,容易产业化,成为抗菌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无机抗菌剂是利用银、铜、锌、钛等金属及其离子的杀菌或抑菌能力制得的一类抗菌剂。Ag+具有抗菌广谱性、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成为无机抗菌剂的代表性物质,近年来进一步发展为纳米银抗菌剂。
纳米银抗菌剂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粒径大多在25纳米左右。是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纳米银抗菌剂是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物质或产品。
接触反应抗菌机理:银离子接触反应,造成微生物共有成分破坏或产生功能障碍。当微量的银离子到达微生物细胞膜时,因后者带负电荷,依靠库仑引力,使两者牢固吸附,银离子穿透细胞壁进入胞内,并与巯基反应,使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
但目前纳米银抗菌剂具有如下不足:纳米银易变色,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团聚,分散不均匀,导致其抗菌持久性差;且银系溶液中含有大量的硝酸根、盐酸根及各种有机物等有毒物质,制造出来的纳米银溶液毒性较大。
因此,如何实现一种稳定性好、分散均匀,使用后抗菌持久性好的抗菌剂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传统纳米银抗菌剂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差,分散不均匀,易发生团聚,导致抗菌持久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纳米银抗菌剂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1)量取400~600mL质量分数为2%硝酸银溶液,于恒温搅拌状态下,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2~4%氨水,待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得银氨溶液;
(2)依次称取20~30g所得活性炭粉,10~15g五氧化二磷,倒入100~120mL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20~30min后,恒温搅拌反应45~60min,再滴加100~150mL质量分数为30~35%硝酸钙溶液,控制在30~45min内滴完,并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9.6~10.0,继续恒温搅拌反应45~60min后,转入高压釜中,于温度为170~180℃条件下密闭反应8~10h,待密闭反应结束,过滤,洗涤,干燥和煅烧,得煅烧料;
(3)称取10~12g煅烧料,倒入100~150mL银氨溶液中,超声分散20~30min后,边恒温搅拌边向银氨溶液中加入100~120mL质量分数为5~10%葡萄糖溶液,待加入结束,继续恒温搅拌反应20~30min,过滤,洗涤后干燥至恒重,即得纳米银抗菌剂。
步骤(2)所述的活性炭粉粒径为80~120目。
步骤(2)所述的无水乙醇中还可以加入2~4mL质量分数为98%硫酸溶液。
步骤(2)所述的恒温搅拌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5~60℃,搅拌转速为400~600r/min。
步骤(3)所述的恒温搅拌反应过程中,还能以8~10mL/min速率向银氨溶液中通入氮气。
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首先将活性炭粉与五氧化二磷混合分散于无水乙醇中,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催化五氧化二磷与乙醇反应形成磷酯,生成的磷脂被活性炭吸附,填充于活性炭孔隙结构中,再以活性炭为载体,向体系中加入硝酸钙,于碱性条件下,磷脂缓慢水解,水解产物与硝酸钙缓慢结合,形成羟基磷酸钙晶核,一旦形成羟基磷酸钙晶体,即被活性炭吸附,避免晶体进一步生长团聚,再经煅烧使活性炭内核得以去除,煅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进一步丰富羟基磷酸钙的孔隙结构,并使羟基磷酸钙在煅烧过程中得以活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诺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诺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47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