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麻繁育基质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89266.3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5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唐德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德均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7 | 代理人: | 蒙捷 |
地址: | 563207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麻 繁育 基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菌种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天麻繁育基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天麻(学名:Gastrodia elata Bl.),又名赤箭、独摇芝、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木浦、明天麻、定风草、白龙皮等,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头痛失眠。天麻怕热不怕冷,在冬天气温低至-30℃,只要天麻生长层气温不低于-5℃,天麻仍可安全过冬,但夏季气温不高于28℃,气温超过30℃时,会影响天麻的正常生产。
在天麻繁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繁育基质为蜜环菌,天麻和蜜环菌共生,蜜环菌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天麻的产量和质量。蜜环菌是一种真菌,腐生于木条,在通气良好、含水量高、不积水的环境中生长,侵入小天麻块茎(俗称米麻),随着气温升高到15℃左右时,米麻也开始萌动,这时两者成为共生关系。
蜜环菌在与天麻共生之前,需要单独进行培养,为了使蜜环菌生长良好且便于使用,通常情况下,是将其培养成菌枝,菌枝是培养菌材和菌床的最好菌种,因为它幼嫩,蜜环菌长得快,培养时间短,容易控制杂菌,在繁育天麻时可以在菌生长差的地方补充菌种。目前培养菌枝的方法是坑培,即将树枝和蜜环菌菌种间隔铺在土坑里面;这样培养蜜环菌存在以下问题:1、虽然土壤存在一定的透气性,对于好气的蜜环菌来说,透气性比较差,在含氧量低的土壤中,蜜环菌的生长受到极大的限制;2、由于土壤的特性,土坑里面容易积水,从而十分影响下层菌枝的生长;3、由于土坑被树枝和土壤填埋,无法知晓土坑下层菌枝的生长情况,无法根据需要补充水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天麻繁育基质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培养蜜环菌菌枝的过程中,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水分无法及时补充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一种天麻繁育基质的制备方法,1. 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树枝,选择阔叶树的树枝砍下,直径为1-2cm;
(2)处理树枝,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砍成6-8cm长的枝段,枝段的两侧砍成斜长口,枝段的表面砍2-4排鱼鳞口;
(3)准备菌种,到产区购买蜜环菌菌种或者实验室培养蜜环菌菌种;
(4)枝段引种,将枝段在放入酒精溶液中清洗后裹上蜜环菌菌种;
(5)培育菌材,在培养装置的培养腔内平铺一层树叶,然后铺一层步骤(4)获得的枝段,再铺一层沙土;继续将枝段和沙土间隔铺在培养腔内,直至将培养坑铺满;
所述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盒和底槽,培养盒内设有的培养腔,培养盒的底部和内壁设有多个通气孔;底槽内固定有多个支管,支管内设有空腔,支管下部的外壁上设有单向阀;培养盒上端可拆卸设有与支管数量一致的塞杆,塞杆的上部密封滑动连接在支管的空腔内,支管上端设有喷头;塞杆的上端与支管之间设有拉簧,支管下部的内壁上设有限制培养盒位置的限位块;培养盒滑动连接在支管上,培养盒的下部位于底槽内,底槽下部的内壁设有通水管,底槽内壁位于通水管与底槽连通处设有浮球框,浮球框内放置有浮球;
(6)收获菌枝,以上方法培养35-45天后,获得菌枝。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阔叶树的树枝最适合于蜜环菌的生长,直径为1-2cm更适合于培养菌枝。由于蜜环菌主要生长在树皮和树干结合的位置,树枝处理过程将枝段的两侧砍成斜长口,使得枝段树皮和树干结合的位置露出较多,枝段的表面砍2-4排鱼鳞口进一步增加树皮和树干结合的位置露出,使得蜜环菌生长位置更多。枝段经过酒精溶液可有效进行消毒,从而使枝段上面的其他细菌被消灭;将蜜环菌菌种裹在枝段上,从而蜜环菌在枝段培育。蜜环菌经过在培养腔内培养,逐渐繁殖,在培养35-45天后,可获得天麻繁育所需的菌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德均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省德均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92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