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分析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4114.6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8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孙学鹏;孙天希;刘志国;尚宏忠;张丰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2 | 分类号: | G01N23/22;G01N23/2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刘小静 |
地址: | 10087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全反射 毛细管 射线 聚焦 透镜 分析 装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光学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分析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从左向右同轴设置的截顶椭球部和截顶圆锥部,所述截顶椭球部远离截顶圆锥部的端面为入口端面,截顶椭球部的另一个端面为截顶圆锥部起始端面,所述截顶圆锥部的另一个端面为出口端面,所述入口端面、起始端面和出口端面的直径比为80~120:50~70:1。本发明的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能够会聚常规实验室X光管,并获得小于10微米小焦斑,可以与微型X光源结合,制造成便携式X射线微区分析仪器,在未知矿物鉴定,生物样品现场检测等需要野外现场作业的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分析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在矿石鉴定,生物蛋白分析,生物组织微区分析,半导体缺陷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小,光强更强的X射线小焦斑,用于微区X射线分析获取样品更为详尽的信息。
目前,常用于会聚X射线的毛细管透镜主要分为两类:单毛细管透镜和多毛细管透镜,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总得来说多毛细管透镜,与单毛细管相比较,缺点是所获得的焦斑较大一般为几十微米,优点接收角较大所获焦斑光强较强,而且拉制技术比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广,能匹配同步辐射光源和各种实验室X光管。与多毛细管透镜相比,单毛细管透镜更加适合用于微区X射线分析,因为单毛细管透镜能够获得更小的焦斑(50nm~10μm),并获得10~103的光强增益。但是,单毛细管一般只能够用于同步辐射光源或者微焦斑X光源。同步辐射光源造价昂贵,装置庞大。微焦斑X光源与常规实验室X光管相比,价格较为昂贵,并且功率较低。此外,单毛细管透镜用于聚焦实验室光源时,对于透镜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拉制较为困难,成品率低。以上原因限制了单毛细管透镜在常规实验室微区X射线分析领域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用于会聚常规实验室X光源获得小尺寸焦斑的单毛细管X光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会聚常规实验室X光管,并获得小于10微米小焦斑的基于二次全反射的一种新型单毛细管X光透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从左向右同轴设置的截顶椭球部和截顶圆锥部,所述截顶椭球部远离截顶圆锥部的端面为入口端面,截顶椭球部的另一个端面为截顶圆锥部起始端面,所述截顶圆锥部的另一个端面为出口端面,所述入口端面、起始端面和出口端面的直径比为80~120:50~70:1,所述截顶椭球部的椭球度为0~1%,所述截顶圆锥部的锥度为80°~85°。
进一步地,所述截顶圆锥部的锥度为82.7°。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端面、起始端面和出口端面的直径比为100:60:1。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端面的直径为10~2000μm。
进一步地,所述出口端面的直径为4~50μm。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的入口焦距为250mm。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的轴向长度为249.5mm。
进一步地,所述截顶椭球部的轴向长度为100mm。
一种微区X射线分析装置,包括上述的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
上述二次全反射单毛细管X射线聚焦透镜的制备方法,由单根普通硅酸盐玻璃拉制而成。
进一步地,由单根普通硅酸盐玻璃一次拉制而成,先按照椭球形单毛细管X光透镜的方法拉制截顶椭球部,再按照锥管的方法拉制截顶圆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41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