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窗智能化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2314.8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18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郭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丽珠 |
主分类号: | E05F15/71 | 分类号: | E05F15/71;E06B7/26;G06K9/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片 车窗 识别设备 雨水 车窗控制 智能化 电流输出端 处理设备 实时雨量 输出电流 驱动 开启幅度 平行放置 驱动平台 驱动信号 设备控制 输出 滴落 外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窗智能化驱动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并运行智能化车窗驱动平台,所述平台包括雨水识别设备、ARM11处理设备以及车窗控制设备;所述雨水识别设备被设置在车窗外部,包括多个与5V电源连接的导电片组合,每一个导电片组合包括电流输出端和两个平行放置的导电片,在导电片组合的两个导电片上都沾有滴落的雨水时,电流输出端输出电流,输出电流的导电片组合越多,所述雨水识别设备输出的实时雨量越大;所述车窗控制设备控制车窗的开启幅度;所述ARM11处理设备基于所述雨水识别设备输出的实时雨量确定所述车窗控制设备发出的车窗驱动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窗智能化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车窗通常分为前后风窗、通风窗、隔热侧窗、遮阳顶窗四种。
第一,前后风窗,汽车的前、后风窗通常采用有利于视野而又美观的曲面玻璃,轿车的前后风窗又称前后风挡玻璃。
第二,通风窗,为便于自然通风,某些汽车在车门上设有三角通风窗,三角通风窗可绕垂直轴旋转,窗的前部向车内转动而后部向车外转动,使空气在其附近形成涡流并绕车窗循环流动。
第三,隔热侧窗,侧窗玻璃采用茶色或带有隔热层,可使室内保温并有安闲宁静的舒适感。具有完善的冷气、暖气、通风及空调设备的高级客车常常将侧窗设计成不可开启式,以提高车身的密封性。
第四,遮阳顶窗,遮阳顶窗(也称汽车天窗)及其他车窗开启时可使汽车室内与外界连通,接近敞篷车的性能,以便乘员在风和日丽的季节里充分享受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遮阳顶窗不但可以增加室内的光照度,而且也是一种较有效的自然通风装置。
现有技术中,缺乏与车窗开启幅度以及车窗相关部件的控制机制,导致车窗的开启控制以及车窗相关部件的控制基本上依赖于人工模式,自动化水平低下,分散了车内人员尤其是驾驶员的注意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窗智能化驱动方法,通过定制的图像处理设备确定车内人员的疲惫程度,基于所述疲惫程度以及车外实时雨量确定车窗的开启幅度,并当所述实时雨量大于等于预设雨量阈值时,遮水板驱动设备控制所述遮水板从所述升起状态切换到所述降落状态,并当所述遮水板处于所述降落状态时,所述实时雨量越大,所述遮水板驱动设备控制所述遮水板的下降幅度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窗智能化驱动方法,该方法包括:
1)提供一种智能化车窗驱动平台,包括雨水识别设备、ARM11处理设备以及车窗控制设备;所述雨水识别设备被设置在车窗外部,包括多个与5V电源连接的导电片组合,每一个导电片组合包括电流输出端和两个平行放置的导电片,在导电片组合的两个导电片上都沾有滴落的雨水时,电流输出端输出电流,输出电流的导电片组合越多,所述雨水识别设备输出的实时雨量越大;所述车窗控制设备用于控制车窗的开启幅度;
其中,所述ARM11处理设备分别与所述雨水识别设备以及所述车窗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雨水识别设备输出的实时雨量确定所述车窗控制设备发出的车窗驱动信号;
2)运行所述平台。
更具体地,在所述智能化车窗驱动平台中,还包括:遮水板,在升起状态下被嵌入在车顶内部,在降落状态下被从车顶内部弹出并下落到车窗的上沿位置。
更具体地,在所述智能化车窗驱动平台中,还包括:遮水板驱动设备,与所述遮水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遮水板在所述升起状态和所述降落状态之间切换。
更具体地,在所述智能化车窗驱动平台中,还包括:图像采集设备,设置在车内,用于对车内场景进行图像数据采集以获得车内场景图像。
更具体地,在所述智能化车窗驱动平台中,还包括:对比度增强设备,与所述图像采集设备连接,用于接收车内场景图像,并对所述车内场景图像执行对比度增强处理以获得增强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丽珠,未经梁丽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23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