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置式可调节流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2781.2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6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祖文;温亚魁;白明伟;仝少凯;陈文博;吴简;韩静静;雷璠;纪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4/16 | 分类号: | E21B34/1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108 | 代理人: | 何锐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置 可调 节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井投产后井下节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置式可调节流器。
背景技术
井下节流技术就是在井下某一深度油管内座放一定节流嘴尺寸的节流器,实现井筒中节流降压,提高流体流动速度,起到携带井筒积液的作用,从而实现气井产量的调节。
据现场调研,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是目前国内井下节流器应用最多的区域,已累积应用约9000多井次,但长期以来,苏里格气田普遍使用的是带有节流嘴的活动式和预置式纯机械井下节流器。该类节流器无法实时调节节流嘴径的大小,必须通过关井和采取绳索作业更换不同尺寸的油嘴来实现不同等级的节流功能,以致无法及时调整气井产量,达到科学配产,还影响生产进度,增大作业风险。
与此同时,井下机械式节流器的节流气嘴耐冲蚀性差,经过一段节流时间后,节流气嘴容易被气流携带砂砾冲蚀,气嘴孔径发生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井下节流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节流器的节流嘴孔径无法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置式可调节流器,投放到预先设置在油管内的预置工作筒内,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动控装置、上壳体、卡瓦、卡瓦座、下壳体、阀座,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出气口,所述阀座外套设有胶筒,所述阀座上方设有阀杆,所述阀杆上端与动控装置连接,阀杆下端为锥头且阀杆在动控装置带动下可沿轴向上下运动,所述动控装置和上壳体密封连接;
所述动控装置接收地面上位机发送的指令,根据指令带动阀杆轴向向上或向下运动至指令指定的位置。
所述动控装置包括电机、控制电路板、壳体和信号接收器,所述电机和控制电路板设于壳体内,所述信号接收器和壳体上端连接;
所述阀杆上端连接电机,电机电连接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与信号接收器连接,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面上位机发送的指令并传输给控制电路板,通过控制电路板发送信号给电机以控制电机的转向。
所述阀座下连接有底部过滤器。
还包括信号传输充电器,所述信号传输充电器与信号接收器上端接口连接,所述信号传输充电器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控制电路板提供电能。
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打捞颈,该打捞颈上端与信号接收器连接,所述打捞颈内设有控制电路板和信号接收器电连接的信号传输通道。
所述上壳体上设有锁环,该锁环与卡瓦上端相接。
所述阀座、阀杆、卡瓦座、卡瓦、打捞颈、信号接收器本体均采用35CrMo。
所述锥头硬质合金碳化钨YG8材料,厚度不小于4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预置式可调节流器,通过将电动机的正反旋转运动转换为节流嘴阀杆的往复直线运动,对阀座与阀杆锥头间孔径进行实时双向可逆调节,实现了井筒井口压力精确控制和产量调控,提高了井筒气流携带积液的能力。
采用耐磨材料设计的阀杆锥头具有很高的耐冲蚀性,降低了井筒中阀杆锥头长时间使用被冲蚀的损坏频率,进而减少井下节流器在井下的故障损坏;可无需打捞出井筒,不用更换拆卸,无需电缆作业,节约了打捞成本和更换时间,极大地提高了井下节流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实用性强,应用效果显著。
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部过滤器;2、胶筒;3、阀座;4、阀杆;5、卡瓦座;6、卡瓦;7、锁环;8、电机;9、控制电路板9;10、打捞颈;11、信号接收器;12、出气口;13、上壳体;14、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置式可调节流器,投放到预先设置在油管内的预置工作筒内,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动控装置、上壳体13、卡瓦6、卡瓦座5、下壳体14、阀座3,所述上壳体13上设有出气口12,所述阀座3外套设有胶筒2,所述阀座3上方设有阀杆4,所述阀杆4上端与动控装置连接,阀杆4下端为锥头且阀杆4在动控装置带动下可沿轴向上下运动,所述动控装置和上壳体13密封连接;
所述动控装置接收地面上位机发送的指令,根据指令带动阀杆4轴向向上或向下运动至指令指定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27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灌浆式回压凡尔
- 下一篇:外墙装饰墙板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