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用被控对象仿真实现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3505.X | 申请日: | 201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6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严义;赵建勇;戴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19/00 | 分类号: | G09B19/00;G09B9/00 |
代理公司: | 11205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泽;刘芳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编程控制器 实验 被控 对象 仿真 实现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用被控对象仿真实现装置及方法,装置部分为实验用可编程控制器与实验用PLC对接接线盒连接,实验用PLC对接接线盒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实验接线区与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连接,实验用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运动控制接线区与运动控制实验平台连接;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与对象表达可组态触摸屏连接构成一个整体。本发明提出了将可编程控制器的逻辑控制与运动控制相结合一种被控对象仿真技术。在一个小型化的仿真被控对象实体下,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装备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现实场景展现;可满足不同行业对象逻辑和运动教学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将可编程控制器的逻辑控制与对象可变、对象可表达的运动控制相结合的一种被控对象仿真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生产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运动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动控制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当前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教学领域主要针对的是逻辑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教学,控制对象固定。无法满足对不同对象的运动控制教学要求,也无法进行针对不同对象控制所出现的故障场景再现等。而且运动控制对象的实体形式各种各样,体积各不相同,针对各种不同对象的实体进行实时控制的教学也不现实。基于这种情况下,本发明提出了将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逻辑控制与运动控制相结合一种被控对象仿真技术。在一个小型化的仿真被控对象实体下,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装备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现实场景展现;可满足不同行业对象逻辑和运动教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用被控对象仿真实现装置及方法。
一种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用被控对象仿真实现装置,其中实验用可编程控制器与实验用PLC对接接线盒连接,实验用PLC对接接线盒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实验接线区与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连接,实验用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运动控制接线区与运动控制实验平台连接;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与对象表达可组态触摸屏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实验用可编程控制器的DI、DO、AI、AO端口对接实验用PLC对接接线盒的对应端口;其中DI端口即数字输入端口,DO端口即数字输出、AI端口即模拟输入端口、AO端口即模拟输出端口。
所述的实验用PLC对接接线盒的DI、DO、AI、AO端口对可编程控制器实验接线区的对应端口;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实验接线区的DI、DO、AI、AO端口对接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的对应端口;通过被控对象仿真单元内部的CPU实现被控对象的物理特性的仿真与运算;其中DI端口即数字输入端口,DO端口即数字输出、AI端口即模拟输入端口、AO端口即模拟输出端口。
所述的对象表达可组态触摸屏通过通讯线与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连接,显示可编程控制器被控对象仿真单元的状态,通过图像动态表现被控对象的运行情况。
实验用可编程控制器PLC通过实时以太网接口或脉冲输出接口与运动控制接线区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了将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逻辑控制与运动控制相结合一种被控对象仿真技术。在一个小型化的仿真被控对象实体下,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装备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现实场景展现;可满足不同行业对象逻辑和运动教学要求。
2、灵活的接线方式,生动的各种仿真场景再现,极大地方便了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逻辑与运动控制实验教学,极大地节约教学成本和教学时间。
3、技术创新,先进的仿真技术运用,使得PLC的逻辑与运动控制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处在身临其境、生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编程控制器的仿真被控对象的实现方法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35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