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多道次压缩的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1864.5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0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黄亮;曾嵘;李建军;章晓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42201 | 代理人: | 张建伟,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多道 压缩 模型 建立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多道次压缩的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E-M位错密度模型和泰勒公式,并基于热压缩模拟试验机上获得的单道次压缩实验的应力应变关系,获得金属压缩棒料在单道次压缩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软化百分比模型,并以此计算单道次压缩过程中独立于累计塑性应变的本构模型;
(2)在热压缩模拟试验机上再次进行压缩实验,获得多道次压缩实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控制卸载应变和保温时间,获得材料静态再结晶和亚动态再结晶的软化百分比模型;
(3)根据步骤(2)中获得不同卸载应变和保温时间条件下的总软化百分比,对步骤(1)中的本构模型进行修正,使其适用于多道次压缩过程;
重复步骤(1)-(3),得到多道次压缩过程中独立于累计应变的唯像型和物理基结合的本构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动态再结晶的软化百分比模型和单道次压缩过程中独立于累计应变的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子步骤:
(1-1)取符合国标的压缩棒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单道次压缩实验,得到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将其转化为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
(1-2)在得到的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上,获得该曲线的屈服应力σ0,即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屈服应力;将该曲线减去屈服应力对应的真实应变,实现屈服应变清零,获得真实流动应力-真实塑性应变曲线即流应曲线;对流应曲线的真实塑性应变求导,得到硬化率θ-真实塑性应变曲线;根据硬化率θ-真实塑性应变曲线,采取坐标变换方法,得到硬化率θ-真实流动应力曲线θ-σ;
(1-3)利用所述θ-σ曲线,得到该曲线的初始硬化率θ0,临界应力σcd,饱和应力σsat和稳态应力σs;所述临界应力σcd是指动态再结晶开始发生时的临界应力,表征为θ-σ曲线上拐点所对应的流动应力值;饱和应力σsat是指当不存在应力软化时最终流动应力的渐进值,表征为θ-σ曲线拐点处的切线与流动应力轴的交点对应的流动应力值;稳态应力σs是指当发生动态再结晶造成应力软化时最终流动应力的渐进值,表征为θ-σ曲线与流动应力轴的第一个交点对应的流动应力值;根据E-M位错密度模型和泰勒公式,得到任意时刻t下没有发生应力软化的流动应力σR的函数:
(1-4)根据子步骤(1-3)得到的任意时刻t下没有发生应力软化的流动应力σR和子步骤(1-2)得到的硬化率θ-真实流动应力曲线即θ-σ曲线,计算获得各曲线任意时刻t的动态再结晶应力软化百分比XD;
联立公式(2)、(3)、(4),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求出再结晶速度相关的常数kv,动态再结晶发生50%所需的时间晶粒大小相关的常数d,温度相关的指数q,热成形过程中的变形激活能QD和动态再结晶的表面激活能QDRX;q、QD和QDRX为材料固有参数;公式(3)、(4)如下:
其中,
式中,tc表示为临界应力σcd对应的时间,R为摩尔气体常数,T为当前时刻的温度;所述临界应力σcd是指动态再结晶开始发生时的应力;
(1-5)根据公式(1)、(2)、(3)、(4),得到材料独立于累计塑性应变的流动应力σ的函数关系式,即微分方式表达的本构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186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环流场异型风道除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