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的换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9747.5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6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尤尔根·宾德尔;萨米·厄兹克安;彼得·埃科特勒;安德列亚斯·登普夫勒;菲利普·明克维茨;托拜厄斯·舒勒;克里斯多夫·特劳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尔碧格传动技术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3/06 | 分类号: | F16D23/06;F16H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瑞朋;杨生平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 交通工具 变速器 换档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的换档装置(26、28),其包括:第一联接部件(30);第二联接部件(32);内摩擦环(34);外摩擦环(38);和中间摩擦环(42),其中内摩擦环和外摩擦环连接至第一联接部件,以与第一联接部件联合旋转并相对于第一联接部件轴向移动。摩擦锥体(44)在内摩擦环(34)与外摩擦环(38)的锥形表面(36、40)之间延伸,联接部件(30、32)在外摩擦环(38)的轴向起始位置沿旋转方向分离,并在外摩擦环的轴向摩擦配合位置沿旋转方向以摩擦配合方式联接。中间摩擦环具有沿外缘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C形环截面,其包括:径向外侧线性锥体分支,其形成摩擦锥体(44)并包括两个大致平行的锥形摩擦表面(48);径向内侧线性轴向分支(50),其通过径向腹板(52)一体地连接至锥体分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特别是用于全自动有级变速器的换档装置,其包括:第一联接部件;第二联接部件,其能围绕传动轴线旋转;内摩擦环,其在径向外表面上具有锥形表面,并且连接至第一联接部件,以与第一联接部件联合旋转,并相对于第一联接部件轴向移动;外摩擦环,其在径向内表面上具有锥形表面,并且连接至第一联接部件,以与第一联接部件联合旋转,并相对于第一联接部件轴向移动;和中间摩擦环,其包括摩擦锥体并连接至第二联接部件,以与第二联接部件联合旋转,并相对于第二联接部件轴向移动,所述摩擦锥体在内摩擦环的锥形表面与外摩擦环的锥形表面之间延伸,第一联接部件和第二联接部件在外摩擦环的轴向起始位置沿旋转方向分离,并在外摩擦环的轴向摩擦配合位置沿旋转方向以摩擦配合方式联接。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交通工具的这种类型的换档装置从通用的DE 198 33 397 A1中已经是公知的,并且被使用在例如行星齿轮和正齿轮构造的自动变速器中。换档装置取代例如常规的片状联轴器,并且这对重量和用于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的所需安装空间来说具有有益效果。
此外,锥形表面与传动轴线之间的锥角导致作用力放大,使得摩擦配合所需的换档力与片状联轴器中所需的换档力相比发生减小。
换言之,在以上公开的换档装置中,为了传输可比的扭矩,与通常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片状联轴器中相比,需要更少的摩擦表面,因此有利地降低了由于拖曳力矩造成的功率损耗。
然而,特别地,在高传动旋转速度时,已发现的是,拖曳力矩并未跌落至预期程度,而是仍然在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中导致非所需地大的功率损耗。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别轻且紧凑的用于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的换档装置,其即使在高旋转速度时也仅具有低的由拖曳力矩造成的功率损耗。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前述类型的换档装置实现,其中所述中间摩擦环具有沿外缘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C形环截面,其包括:径向外侧线性锥体分支,其形成摩擦锥体并包括两个大致平行的锥形摩擦表面;径向内侧线性轴向分支,其通过径向腹板一体地连接至锥体分支。
包括径向内侧线性轴向分支的中间摩擦环的外缘C形截面导致中间摩擦环在第二联接部件上的特别准确的轴向引导。
本发明基于以下发现,即根据DE 198 33 397的中间摩擦环与第二联接部件的连接由于不充分的轴向引导特别是在高传动旋转速度时导致中间摩擦环的非所需“摇摆”。中间摩擦环的这种摇摆运动导致机动交通工具变速器的拖曳力矩以及伴随的功率损耗。
后公开的DE 10 2014 117 194 A同样公开了通用的换档装置。然而,类似于DE198 33 397 A1,该专利申请并未公开这样一种中间环,其具有沿外缘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C形环截面,其包括径向外侧线性锥体分支。代替线性轴向分支,包括轴向部分和径向部分的倾斜分支设置在中间摩擦环的径向内表面上,所述径向部分具有沿径向向内突出的突部或齿,以实现与第二联接部件的在旋转上接合且在轴向上可移动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尔碧格传动技术控股有限公司,未经贺尔碧格传动技术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97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