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融合智能天线的MIMO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319663.3 | 申请日: | 2017-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7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 发明(设计)人: | 郑植;孔阳洋;孙洁;杨海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H04L1/06 |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51203 | 代理人: | 周刘英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智能 天线 mimo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融合智能天线的MIMO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和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SA)两种多天线技术是伴随着开发空域资源应运而生的,它们都是未来无线通信物理层的核心技术。
MIMO是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信号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利用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在不增加带宽与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提高无线通信的质量与数据速率,在实验环境下可达到数十bit/Hz/s。MIMO系统具有减轻多径衰落、有效抑制或消除共信道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发射效率、减小空间电磁干扰及增大系统容量等优点,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性能。
但是,MIMO系统的性能严重依赖于信道的空间特性,无论是系统的可靠性还是有效性,都和子信道的空间独立性有关,空间相关将导致低分集指数和信道矩阵低秩,从而降低MIMO系统的误码性能和信道容量。尤其在室外环境,如城区街道环境,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基站与用户之间存在一条能量集中的视距路径,因此MIMO信道相关性增强,MIMO的技术优势难以发挥。因此,空间相关是影响MIMO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MIMO的天线阵元一般为普通全向天线,因此仅能以空间布局来获得空间子信道的不相关性或弱相关性(要求天线阵元间隔足够大,至少为几个波长)。
智能天线是一种具有空间定位和波束赋形能力的天线阵列,它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波束主瓣对准期望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同时,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复用(SDMA)方式,利用信号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频谱资源。智能天线是仅在无线链路的一端采用阵列天线捕获与合并信号的处理技术。随着城区环境的复杂性,多径越来越丰富,而智能天线不能充分利用多径,发挥的空间缩小。
为此,人们考虑将MIMO和智能天线两种多天线技术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但在现有的融合方案中,各智能天线利用自适应技术独立进行波束成形,这些波束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重叠,导致各波束间的强相关性。这样的融合方案虽能发挥智能天线在空间分辨力上的优势,却无法在小间距条件下有效降低MIMO子信道的空间相关性。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天线尺寸较大,相对于普通天线较难有数倍波长的间隔,对工程布天线是个大的挑战。因此,现有的融合方案在小间距条件下降低了MIMO子信道的空间相关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融合智能天线的MIMO数据传输方法。不同于已有的利用智能天线技术的MIMO数据传输方法,本发明方法在接收端通过多径波达角估计和角度选择来控制每个智能天线的波束指向,以有效降低波束间的相关性,并在智能天线间距较小的情况下保证MIMO子信道的并行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通信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融合智能天线的MIMO数据传输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发送端的处理:
101.生成数据子流:对待发送的数据流(发送端数据)进行空时编码,形成M个数据子流,其中M为预设的数据子流数目。
102.将M个数据子流转换为射频信号,并通过M副全向天线同时发射到无线信道中。
步骤2.接收端的处理:
201.波达角估计:首先利用主智能天线接收到的多径信号完成多径波达角估计,得到不同路径信号的波达角估计值。本步骤中,可用MUSIC和ESPRIT等高分辨谱估计算法估计出不同路径信号的到达角。
202.角度选择:从步骤201得到的波达角估计值中给每个智能天线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波束指向,也即确定智能天线的接收路径。在角度选择时,需要统一考虑N个波束的指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波束间的相关性,其中N为接收端的智能天线数目。例如,选择N个间隔最大的波达角估计值,基于不同的分配方式,波束相关性不同,在满足波束相关性最小的条件下,将N个间隔最大的波达角估计值分配给N个智能天线,得到各智能天线的波束指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96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