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链式结构的亚铜配合物黄绿色磷光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0448.7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5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柴文祥;朱秋梦;宋莉;魏钦华;秦来顺;郭驾宇;沈杭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C08G83/0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合物 磷光材料 磷光 配体 亚铜 电致发光器件 多层有机材料 二氯甲烷溶液 含氮杂环配体 高聚物结构 二苯基膦 二甲基氧 发光材料 发光效率 分子结构 光致发光 链式结构 氰基吡啶 热稳定性 双膦配体 一价铜盐 直接混合 电中性 发光层 黄绿光 聚合度 聚合链 小分子 提纯 可用 配位 式中 乙腈 制备 种晶 组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晶型的基于一维聚合链式结构的黄绿色磷光亚铜配合物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磷光配合物,由一价铜盐与配体配位组装得到,其分子结构为[Cu(Xantphos)(3‑CNPy)]n(PF6)n,式中Xantphos为电中性双膦配体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3‑CNPy为含氮杂环配体3‑氰基吡啶,n为高聚物结构的重复单元数,类似聚合度。所述配合物既具备小分子易提纯和发光效率高的优点,而且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该材料是由Cu(CH3CN)4PF6与配体的乙腈/二氯甲烷溶液直接混合反应得到,具有工艺简便、设备简单、原料易得且成本低等优点。该材料可作为光致发光黄绿光磷光材料,也可用作多层有机材料组成的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磷光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涉及光致发光材料领域和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的社会,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产业取得空前重大成就,传统的信息显示系统由于各种缺点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找能够应对快速高效信息显示技术的需求的显示材料。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有机电致发光设备(OLED)在对比度、分辨率、能耗、发光效率和可挠曲性方面都具有优异表现,因此逐渐成为了研究和开发人员的新宠。目前,OLED已经在商业、通信、工作、交通等领域崭露头角。OLED高效的电光转换技术也将会成为最具竞争潜力的新一代照明技术,成为未来发光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有机电致发光简称OEL,是由电能激发有机材料而发光的现象,而OLED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OLED是一种由多层有机薄膜结构形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它很容易制作而且只需要较低的驱动电压。OLED是一种高亮度、宽视觉、全固化的电致发光器件,其具有结构简单,成品率高、成本低,主动发光、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并且驱动电压低、全固态、非真空器件,具有抗振荡、耐低温性能,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可能替代液晶显示器,世界各国和几大著名企业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而在OLED的制备和优化中,发光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历史上有关有机电致发光的报道最早应该是1963年,Pope等发现了电致发光,并用蒽单晶制备了有机发光器件。但是由于器件的发光现象需要在大于100V的电场电压条件下才能被观察到,而且量子效率也十分低下。当时人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有机电致发光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到了1982年,Vincett等尝试采用真空沉积有机薄膜的制备方法首次获得了驱动电压低于30V的发光器件(Thin Solid Films,1982,94,171)。直到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Tang等尝试采用真空蒸镀成膜法,设计将苯胺-TPD作为空穴传输层,同时将较强电子传输能力的配合物AlQ(8-羟基喹啉铝)作为发光层,发明了“三明治”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87,51,913.)。该器件取得了驱动电压小于10V,发光亮度高达1000cd·m-2,发光效率1.51m/W的开创性成果。这个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得以应用于实际,开始走上实现技术实用化和商业化的道路,推动这个领域发展成为近四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继这之后1989年,发光材料被掺杂进发光层,结果得到了显示红、黄、蓝绿色的电致发光器件,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了有机电致发光在多色显示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1999年,马於光等将亚铜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引入OLED器件中,尝试通过配合物磷光材料提高OLED发光效率并降低成本(Advanced Materials 1999,11,852.)。虽然所得器件的PLQY值过低,材料的应用价值不大,但是由此开辟了亚铜配合物发光材料在OLED领域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04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