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儿童锁的后侧门锁装置及其开闭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5768.3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32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亓欢宁;陈寅;张丙战;杨钧;陈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77/26 | 分类号: | E05B77/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孙伟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开臂 连接臂 拨杆 卡槽 童锁 传动臂 棘爪臂 棘爪 卡脚 卡块 儿童锁 后侧门 开闭锁 锁装置 铰接 拉杆 联动 安全性能 错开分布 法规要求 滑动连接 棘轮连接 同轴连接 内把手 上端 棘轮 下端 整车 车门 平行 穿过 | ||
本发明涉及带儿童锁的后侧门锁装置及其开闭锁方法。其包括外开拉杆、第一传动臂、棘爪臂、与车门内把手连接的内开臂、棘轮、棘爪,棘爪臂与棘爪同轴连接,棘爪与棘轮连接,第一传动臂上端分别与外开拉杆、内开臂连接并构成联动,其下端与棘爪臂连接并构成联动,还包括童锁拨杆,内开臂由第一内开臂和连接臂组成,连接臂与第一传动臂连接,第一内开臂与连接臂铰接,连接臂设有连接臂卡槽,第一内开臂设有内开臂卡脚,连接臂卡槽与内开臂卡脚错开分布,童锁拨杆与内开臂平行,童锁拨杆铰接在一固定位置,童锁拨杆设有卡块,卡块穿过连接臂卡槽与内开臂卡脚连接,卡块在连接臂卡槽内滑动连接。增加了整车的安全性能,满足GB15086法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门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儿童锁的后侧门锁装置及其开闭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汽车后侧门锁结构示意如图1,后侧门锁结构功能如下:
a:可实现通过外把手对后侧门锁进行解锁,如图2至图4:
外开拉杆1与车门外把手相连,拉动外开把手,外开拉杆1向下移动,通过第一传动臂21带动棘爪臂31,棘爪臂31与棘爪32直接相连,棘爪32向下移动,棘轮33失去限制,门锁解锁;
b:可实现通过内开把手实现对后侧门锁的解锁,如图4、图5、图13:
第一内开臂41与车门内把手相连,拉动内把手,第一内开臂41向左移动,通过第一内开臂卡脚411带动挂钩212顺时针旋转,带动第一传动臂21下压,带动棘爪臂31使棘爪32向下移动,棘轮33失去限制,门锁解锁;
c:可实现通过锁止装置锁止时,能防止外侧门把手对后侧门的解锁,如图2和图6和图7:
拉动车门把手上的锁止钮,通过锁止拉杆使锁止臂6逆时针旋转,带动连杆7向下移动、连杆7带动第二传动臂22逆时针旋转,第二传动臂22通过联动块221带动第一传动臂21向左移动,推动脚块211与棘爪臂31的折角块311离空。门锁闭锁时,拉动外开把手,由于推动脚块211与棘爪臂31的折角块311离空,第一传动臂21与棘爪臂31断开联动,门锁无法解锁;
d: 可实现通过锁止装置锁止时,能防止内把手对后侧门的解锁,如图2和图6和图7:
儿童锁处于解锁状态,后侧门关闭时,拉动车门把手上的锁止钮,通过锁止拉杆使锁止臂6逆时针旋转,带动连杆7向下移动、连杆7带动第二传动臂22逆时针旋转,第二传动臂22通过联动块221带动第一传动臂21向左移动,推动脚块211与棘爪臂31的折角块311离空。此时拉动内把手, 由于推动脚块311与棘爪臂31的折角块311离空,第一传动臂21与棘爪臂31断开联动,门锁无法解锁。
现有的后侧门锁,缺少一种锁止装置,当其锁止时应能防止内侧门把手和其他内侧锁开启控制件的操作,并且以独立的动作打开车门及操作内侧门把手和其他内侧锁开启控制件。无法满足GB-15086法规3.2.3.1中的要求。
在GB15086-2013《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法规中指出了对门锁锁止装置的新规定:
3.2.3 门锁的锁止装置
3.2.3.1 门锁的锁止装置的装备要求如下:
a) 每个车门应至少装备一个锁止装置,当其锁止时应能防止外侧门把手和其他外侧锁开启控制件的操作,该锁止装置在车内应装有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应能够实现锁止装置的锁止和解锁;
b)每个后侧门应至少装备一个锁止装置,当其锁止时应能防止内侧门把手和其他内侧锁开启控制件的操作,并且以独立的动作打开车门及操作内侧门把手和其他内侧锁开启控制件;
c) 该锁止装置可以是下列系统之一:
1)儿童保护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57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法复合真空绝热芯材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率的面板式自然光收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