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阵列基板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95964.7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6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 |
代理公司: | 11444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36110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阵列 包括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阵列基板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其中,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位于第一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三金属层,位于第二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第一氧化物导体层,位于第三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二氧化物导体层,位于第一氧化物导体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三绝缘层,位于第一氧化物导体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其中,在所述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氧化物导体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物导体层之间设置有第四绝缘层,在非显示区域,第三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至少通过所述第一氧化物导体层电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阵列基板,以及包括该阵列基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装置具有功耗低、携带方便而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显示装置,而有机发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OLED)装置具有广视角、高对比度、高反应速度等优点逐渐成为新一代主流的显示装置。
不论是液晶显示装置还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阵列基板都是不可或缺的组件。目前,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阵列排布有多个薄膜晶体管、多条相互交叉绝缘的数据线和扫描线等;而在非显示区域,包括各类用于与显示区域的薄膜晶体管、数据线、扫描线等电连接的外围走线,以及移位寄存器电路、防静电电路等。
近年来,内置触控显示装置将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集成于一体,与传统的外挂式触控显示装置,内置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更轻、更薄的优点。通常地,应用于内置触控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会设置有触控电极以及触控电极引线,触控电极引线用于电连接触控电极与驱动芯片。此外,由于触控电极引线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因此,现有技术中会将触控电极引线在非显示区域连接至防静电电路。
对于目前常用的面内电场(in-plane switch,IPS)显示模式和边缘电场(fringefield switch,FFS)显示模式而言,触控电极线与驱动芯片之间,以及触控电极线与防静电电路之间通过跨桥方式进行电连接。具体地,现有技术中,在形成最后一层氧化物导体层(可以是像素电极或者是公共电极)前,通过掩膜版在非显示区域形成通孔,继而在形成最后一层氧化物导体层时实现触控电极线与防静电电路的电连接,以及触控电极线与驱动芯片的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触控电极线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且作为第三金属层,而触控电极与防静电电路的电连接是通过第三金属层与防静电电路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第二金属层)电连接实现;触控电极线与驱动芯片间的电连接是通过第三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电连接、第二金属层再与第一金属层电连接的方式实现(即采用换线的方式)。然而,通过上述方式制备得到的阵列基板容易发生接触不良,从而造成阵列基板容易被静电击伤、或者触控灵敏度下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以及一种显示装置,以实现触控电极线与防静电电路的良好接触从而提高阵列基板的防静电能力,以及实现触控电极与驱动芯片的良好接触从而提高触控灵敏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59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速摄影排透镜检焦装置
- 下一篇:3D盖板多工位曝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