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补口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93831.6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0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郭奇超;王长江;白树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3/56 | 分类号: | B29C53/56;B29C53/8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补口装置包括:可转动地套装在待补口管道上的旋转机构(1);
热缠机构(2),包括:固定在所述旋转机构(1)上的机架(20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201)一端的真空辊(202)、设置在所述机架(201)顶部的加热件(20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201)上与所述真空辊(202)相对的一端的热收缩带滚筒(204)、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201)上的压紧轮组(205),其中,所述机架(201)由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构成,所述压紧轮组(205)包括:两端通过轴承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相连的连接轴和固定于所述连接轴上的多个偏心轮;
所述加热件(203)用于对热收缩带加热;
所述真空辊(202)用于吸附并缠绕加热后的所述热收缩带;
所述压紧轮组(205)用于压紧所述热收缩带,以将限位后的热收缩带传送至所述真空辊(2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补口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1)上的中频加热机构(3),用于加热所述待补口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1)包括:可开合的弧形支架(101);
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架(101)上的滚轮组件(102),用于沿待所述补口管道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架(10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弧形定位板(1011);
通过旋转轴与所述弧形定位板(101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的四个弧形开合板(1012);
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弧形定位板(1011)和相对的两个所述弧形开合板(1012)之间的多个第一支撑杆(10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1)还包括:电力驱动组件;
所述电力驱动组件包括电动推杆(103)以及与所述电动推杆(103)的两端铰接的两个耳板(104);
两个所述耳板(104)还分别与所述弧形定位板(1011)和所述弧形开合板(1012)靠近所述旋转轴的板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件(102)包括: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弧形定位板(1011)之间的第二支撑杆(1021);
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021)上的第一滚轮(102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1)还包括:浮动式驱动机构;
所述浮动式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弧形开合板(1012)之间且平行相对的固定杆(1051)和转动杆(1052);
设置在所述固定杆(1051)两端的第二滚轮(1053);
套装在所述固定杆(1051)和所述转动杆(1052)上的减速箱(1054);
设置在所述减速箱(1054)上以驱动所述转动杆(1052)转动的电机(1055);
与所述转动杆(1052)的端部连接的摆动块(1056),内部设置有齿轮组件;
与所述齿轮组件同轴连接的浮动轮(1057);
设置在所述弧形开合板(1012)上的挡块(1058);
与所述摆动块(1056)连接,并且伸入到所述挡块(1058)的挡腔内部与调节螺栓相抵的弹片(1059)。
8.利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进行补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旋转机构(1)套在待补口管道上;
将热收缩带放入机架(201)内,在所述热收缩带被所述压紧轮组(205)压紧的情况下,将限位后的热收缩带传送至所述加热件(203)加热,所述热收缩带经加热件(203)加热后,在真空辊(202)的抽吸作用下,吸附并缠绕在所述真空辊(202)上;
所述旋转机构(1)绕所述待补口管道转动,同时带动所述真空辊(202)转动,从而将所述热收缩带压紧在所述待补口管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383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