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过敏原的新型蛋白质芯片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293500.2 申请日: 2017-04-28
公开(公告)号: CN108802399A 公开(公告)日: 2018-11-13
发明(设计)人: 张建民;尹佳;翟康乐;周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主分类号: G01N33/68 分类号: G01N33/68;G01N33/561;G01N33/533;G01N33/535;G01N21/64
代理公司: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代理人: 吴立;邹轶鲛
地址: 100005***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蛋白质芯片 芯片 过敏原 种检测 过敏原抗体 新型蛋白质 高灵敏度 患者体液 血清用量 组分蛋白 制备 过敏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过敏患者体液中过敏原抗体的蛋白质芯片。还公开了制备所述蛋白质芯片的具体方法。其中,该芯片可包括使用过敏原组分蛋白Pru p 1、Pru p 3、Pru p 4和Pru p 7。该芯片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血清用量少、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生命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过敏原抗体的蛋白质芯片和检测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了制备该蛋白质芯片的方法。

基金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06);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2016-I2M-1-007,2016-I2M-1-0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13CB530503);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6YFA0101001,2016YFC090390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项目(2016ZX310182-3);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2016-I2M-1-007)。

背景技术

过敏原检测是过敏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可分为体内和体外试验两种。体外试验是用患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进行离体检测,过敏原并不直接应用于人体,更加安全,同时少量血清一次即可完成多种过敏原的检测,是目前临床检测的主要手段。

最初的过敏原的体外检测是以混合的过敏原提取物为目标。过敏原提取物中与致敏无关的蛋白含量远高于特定过敏原,同时用于提取的样品及方法难以标准化,均会影响提取物中过敏原的含量,因而影响检测结果(李宏、张宏誉、胡鸢雷,等。花生过敏原Ara hl的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7-11.)。近年来,过敏原体外检测已经逐渐细化到分子水平,发展为组分检测。通过确定过敏原内引发过敏反应的特定分子,能够解释引起交叉反应的潜在分子基础,帮助医生评估过敏反应风险,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指导。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项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的技术,可用于过敏原检测。将过敏原准确、定量、有序地加载到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吸附蛋白质的载体(例如玻璃片)上制成过敏原检测芯片,待测血清中特异性IgE可识别并结合在过敏原上,经过荧光标记抗体进行信号放大,可通过激光扫描获得阳性检测结果。但是因为在点样、孵育、漂洗、信号检测及结果判定每一个环节均可能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江晓玲、郭兆彪、陈泽良,等。蛋白质芯片制作条件的优化,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1230-1232)。

目前,过敏原组分检测的主要方法为ImmunoCAP法,使用的试剂大多由国外研发,价格昂贵。鉴于此,本研究表达纯化了桃的几种常见过敏原组分蛋白,结合蛋白芯片技术,制备了一款可以用于血清多种桃过敏原组分检测的蛋白质芯片,希望能为桃过敏原组分临床检测提供新的方法,并为后期开发包含更多过敏原组分的检测芯片积累经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过敏患者体液中过敏原抗体的蛋白质芯片,所述蛋白质芯片包含蛋白质Pru p 1、Pru p 3和Pru p 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蛋白质芯片还包含由Pru p 7、过敏原提取物、牛血清白蛋白、鼠IgG和人IgE所组成的组中至少一种以上的物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蛋白质Pru p 1、Pru p 3、Pru p 4或Pru p 7为重组蛋白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蛋白质Pru p 1、Pru p 3、Pru p 4或Pru p 7为带有标签的重组蛋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体液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精液。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血液为血清或血浆。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如上所述的任一蛋白质芯片的方法,其中,所述蛋白质芯片包含蛋白质Pru p 1、Pru p 3和Pru p 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35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