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段酸洗后处理工艺制备超低灰分植物基生物炭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90487.5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5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谢越;李飞跃;肖新;汪建飞;王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1B3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洗 处理 工艺 制备 灰分 植物 生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环境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领域,主要涉及植物基生物炭材料的纯化,降低植物基生物炭灰分含量的方法,提高植物基生物炭材料的吸附能力。
背景技术
生物炭是有机物在缺氧或限氧条件下,高温热裂解形成的稳定芳香性物质。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碳素材料,在气候变化、水体净化、重金属吸附和土壤改良方面为全球热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不同于活性炭材料主要依靠巨大比表面积产生的物理性吸附,生物炭表面广泛分布的含氧官能团,能够与污染物产生新的化学键,从而产生更为稳定的化学吸附作用。因此,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剂,生物炭材料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生物炭的制备原料来源主要分为植物基和固体废物基2大类,即以植物的有机残体为制备来源的称之为植物基生物炭,以有机固体废物为制备来源的称之为固体废物基生物炭。然而,不论是植物基生物炭还是固体废物基生物炭,在制备过程中,除了生物炭产品之外,还可以产生无机盐、焦油以及其他气体产物,这些副产物连同制备原料携带的矿物成分,作为灰分留存在生物炭表面和空隙结构中,灰分一方面能够掩蔽生物炭表面功能官能团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质化学性质比较活跃,可以影响生物炭的吸附效率。因此,脱灰处理成为提高生物炭材料吸附性能的关键。
目前,脱灰处理主要有前期脱灰、中期脱灰和后期脱灰3种工艺。相比较而言,后期脱灰成本最低、污染最少,成为最常采用的脱灰工艺。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49457.6采用漂洗工艺,在漂洗液中添加聚丙烯酰胺或聚氯化铝絮凝剂,将灰分含量控制在1.5%以下。专利中国申请号201210455610.1采用浓硫酸酸洗工艺,产品灰分小于0.5%。上述2个专利工艺虽然能够较好脱灰,但产品灰分依然较高。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386303.8采用水热后处理工艺,经过水热碱洗、水热酸洗、热水洗后,灰分虽然能够控制在0.1%以下,但工艺需要加温加压,工艺设备昂贵,投资成本大。
为了提高植物基生物炭材料的吸附性能,最大程度降低灰分含量,本发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采用多段酸洗后处理工艺对植物基生物炭进行脱灰处理,产品灰分含量降低至0.1%以下。该脱灰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脱灰效果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降低植物基生物炭灰分含量,提高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发明了一种多段酸洗后处理工艺,对植物基生物炭进行彻底脱灰。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如下步骤:
常温常压条件下,在振荡反应器中,将植物基生物炭预先在碱性溶液中浸泡6小时,洗涤至中性后,进入第一阶段盐酸处理,重复3次,进入后加入第二阶段磷酸处理,重复3次,过滤后进入第三阶段氢氟酸处理,重复3次,过滤洗涤干燥后储存。多阶段酸洗工艺中植物基生物炭浓度为1-25%(w/v),优选为5-20%(w/v),更优选为10%(w/v),每阶段处理时间为0.5-5小时,优选为1-4小时,更优选为3小时。振荡反应器振荡频率为100-300 rpm,优选为150-250 rpm,更优选为200 rpm。
上述工艺中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氨水中的一种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物,碱液的使用浓度为0.01-2 mol.L-1之间,优选为0.5-1.5 mol.L-1之间,更优选为1 mol.L-1。工艺中第一段酸洗中盐酸的使用浓度在0.1-5 mol.L-1之间,优选为0.5-2 mol.L-1之间,更优选为1 mol.L-1。工艺中第二段酸洗中磷酸的使用浓度在1-20%之间,优选为5-15%之间,更优选为10%。工艺中第三段酸洗中氢氟酸的使用浓度在0.1-40%之间,优选为1-20%之间,更优选为20%。
上述酸洗后处理的植物基生物炭包括以农作物秸秆、果实、枝叶、树木或其他植物类有机部分,经过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热裂解后产物。制备的植物基生物炭过50目筛,灰分含量为15%-35%之间。
上述工艺中使用的振荡反应器内衬材料为耐酸碱腐蚀的聚四氟乙烯材料。
上述工艺中的一种具体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04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