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离子水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82911.1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3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吕鸿图;骆正文;施德毅;戴铭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刘奕晴;金光军 |
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离子 碳酸盐水溶液 电解生成水 阴极电极 去除 化学残留物 离子交换膜 电解反应 电解装置 清洁能力 阳极电极 氧化腐蚀 预定距离 电极 洗净物 污垢 臭味 杀菌 制造 相隔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离子水及其制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调整电解装置的两电极间的距离至预定距离;加入待电解生成水至阴极电极;加入碳酸盐水溶液至阳极电极;将待电解生成水及碳酸盐水溶液相隔离子交换膜进行电解反应;以及从阴极电极收集制成的纳米离子水。本发明的纳米离子水具有强大的清洁能力以去除污垢或化学残留物,亦具有去除臭味、杀菌以及控制洗净物的氧化腐蚀程度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离子水的制造方法,以及经该制造方法处理而得到的离子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提供藉电解方式制造小分子团的纳米离子水的方法,以及经该电解方式处理而得到的小水分子团的纳米离子水。
背景技术
水(H2O),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其是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所组成的无机化合物。日常中常见的水,例如河水、井水、自来水等并非以单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而是多个水分子藉由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而聚合成为团簇形式,其又被称为“水分子簇”或“水分子团”。
由于水分子团越小的水被认为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可渗透入更微小的缝隙以洗出不易清除的残留物,因此,相较于一般水分子团较大的水被认为具有更好的清洁力。然而,大部分常见于自然界的水分子团大小多以10个以上的水分子所团聚。若欲取得小分子团的水,则需藉由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制得。
理论而言,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很大程度的影响水分子团的大小,将水加温、煮沸或使其汽化给予水分子较大的动能,亦使其不易受氢键的束缚而可成为小分子团水,然而当其冷却至室温后即形成团聚的大分子团水,其并非稳定制造小分子团水的良好方式。因此,现今通常以物理撞击、磁场作用或电解方式制造小分子团水,其中以物理撞击方式可能造成水分子团的大小不均一且设备易耗损;磁场作用方式在处理水时需加入不同添加物以稳定水分子团(如:美国专利公开第20110218251A号),并非纯水溶液,混入的不纯物质可能残留于欲洗净物上,造成不良影响;而电解方式制造的小分子团水可具有优选的稳定性且设备不易耗损,然而电解过程中产生混合于其中的副产物的分离亦为需解决的问题(如:中国专利公开第105439252A号)。
另外,除小分子团水外,碱性离子水亦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清洁力、消毒以及其他功能。一般而言,离子水的制造是藉由电解方式,根据氧化还原的原理制造。在电解过程中会在阴极产生碱性离子水,并在阳极产生酸性离子水,其中碱性离子水较常用于饮用、保健医疗及清洁用水等领域。藉电解法取得的碱性离子水通常使用氯化钠作为电解原料,因此生成的碱性离子水通常具有氯离子,然而于清洗金属制品时,氯离子易导致金属制品腐蚀(生锈),在工业应用上仍有限制。而自然界所取得的水,多为中性或因污染造成的酸雨而成为酸性水,在清洗蔬果等食料时可能损害食料,于清洗金属制品、木造制品或衣料等时亦可能造成腐蚀或使寿命缩短,并不适于清洗用途。
因此,为提供具较佳洗净力、消毒且能有效避免洗净物锈蚀的离子水,目前确有提供稳定且不具氯离子之小分子团碱性离子水作为清洁、消毒用水的良好方法之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习知技艺的问题,本发明之目的系提供一种纳米离子水及其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纳米离子水的制造方法,其可包含以下步骤:调整电解装置的两电极间的距离至预定距离;将待电解生成水加入至阴极电解槽;将碳酸盐水溶液加入至阳极电解槽;将待电解生成水及碳酸盐水溶液相隔离子交换膜进行电解反应以及从阴极电解槽收集制成的纳米离子水。
优选地,所述预定距离可介于0.1厘米~0.8厘米之间。
优选地,电解反应所使用的电压可介于8伏特~15伏特之间。
优选地,离子交换膜的孔径可介于0.001微米~0.01微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电解反应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地以抽气装置抽离气相产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纳米离子水,其藉由上述之制造方法所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29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