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TDMA技术跳频组网的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0986.6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9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准;何苏勤;王小庆;翟绪经;王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13 | 分类号: | H04B1/713;H04B1/715;H04J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tdma 技术 组网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TDMA(时分多址)技术跳频组网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在确定网络容纳最大节点数之后,根据各节点地址进行固定时隙分配,以避免通信碰撞。跳频组网过程分为初始同步、数据传输和迟入网三个阶段。初始同步和迟入网阶段在固定信道发送携带时间信息的协议帧,完成网内节点的初始入网、迟入网和掉网重连;数据传输阶段定时跳频传输有效数据,并定时通过勤务同步减小时间误差。网内各从节点校准自身时间与主节点对齐,频率的跳变只与时间信息有关。本方法使用协议帧维持网络的运行,协议帧包括:初始同步帧、迟入同步帧、同步确认帧、勤务同步帧和有效数据帧。发送时隙前后各有等时长保护间隔,以增强时间误差容错率,提升网络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技术跳频组网的实现方法。跳频通信是扩频通信的重要分支,属于无线通信领域。跳频通信具有很强的抗截获、抗干扰能力,主要应用于军事通信,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民用通信中。
背景技术
跳频通信是一种双方在约定规律进行频率跳变的通信方式,与定频通信相比,跳频通信具有很强的抗截获、抗干扰能力。跳频电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要组成跳频通信网,使得网中任意两个通信终端均能进行点对点正常通信。随着跳频电台数量的增加,网内电台的同道干扰、阻塞干扰等也相应增加。采用时分多址技术(TDMA)确保时隙同步以避免发生网内节点的通信冲突。时分多址技术(TDMA)将时间划分成时隙,分配给不同的节点使用,网络内节点通过使用时隙分时共享无线信道,以解决网络节点间的碰撞问题,提高通信效率。采用跳频的多址通信网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截获概率低、抑制衰落等作用。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TDMA技术跳频组网实现方法要求所有节点拥有独立运行的实时时钟,以主节点时钟为网络时间基准,从节点校准自身时间与主节点对齐完成同步。同步过程采用独立信道法与同步头法相结合的方式,具有建立同步时间短的特点;同时对网内节点进行固定时隙分配避免通信碰撞,并定时对网内节点进行掉网重连和迟入网处理,增强网络的稳健性和连续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TDMA技术跳频组网的实现方法,能够实现网内节点间的分时隙点对多点跳频通信,频率跳变只与时间信息有关,定时对网内节点进行掉网重连和迟入网处理。具有建立同步时间短、失步概率低、抗干扰性强、抗截获性强等特点。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基于TDMA技术跳频组网的实现方法,其组网方式如下:
1.1网络包含有1个主节点,设置容纳最大从节点数为M,并为所有M+1个节点设置固定地址,根据TDMA技术为M+1个节点分配等间隔的时间长度称为时隙,每个地址映射到一个时隙;
1.2初始同步过程所有节点处于独立信道进行通信;首先进入主节点发送时隙,主节点在网内广播包含有自身时间信息的初始同步帧,主节点发送时隙结束,在后续的M个时隙变为接收状态;从节点开机便处于接收状态,如果接收到主机初始同步帧,提取主机时间信息校准自身实时时钟与其对齐,完成同步,在自身地址映射的时隙中发送同步确认帧;初始同步过程每经过一个时隙,时隙计数器加1,共计数M+1个时隙称为1个初始同步TDMA时帧,其结构为1个主节点发送时隙和M个从节点发送时隙;
1.3如果主节点在M个接收时隙接收到从节点发送的同步确认帧,表明存在节点入网并已同步,建网成功,如果未接收到同步确认帧,则表明建网失败,继续进入初始同步TDMA时帧,直到主节点接收到有从节点同步确认帧;建网成功后在当前初始同步TDMA时帧结束后开始进行有效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09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